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106节
  c市,机械厂不知从哪里搞到了几千斤的粮食,一下子盘活了整个厂子,不仅如此,他们每周还能加顿肉吃,有时候是鸡肉、有时候是鸭肉,运气好一点甚至还有猪肉吃!
  隔壁的纺织厂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天天有人冒充机械厂的子弟去饭堂打秋风,厂里的工人个个铁了心地自愿削尖工资用度也要和厂子共渡难关。机械厂顿顿饭管饱,冲着这份福利,就是不发工资都有人抢着去机械厂干活。
  他们到底是怎么解决了粮食问题?大大小小的厂子好奇得抓耳挠腮,既是请客喝茶,又是拉关系暗访,刘厂长愣是一个字也没有透露。有人干脆写了举报信上去举报机械厂有大额来路不明的粮食,结果举报信回复粮食来源正常。
  省委这两年大力扶持的新政策农村,市里的政府谁敢打它的主意?加上同志特意走访了一次农村,那些粮食是农民是从自己嘴巴里抠出来的,作为报答机械厂当初买爱心茶叶的恩情。再者机械厂定期向上沟村输送劳动,派老师傅教他们技术,粮食是正正经经的劳动所得,合情合法。
  举报也没有下文了。
  机械厂的工人继续过着安安稳稳的日子,卖劲工作、吃饭睡觉,顺便期待每周一顿的肉。
  周奶奶从机械厂厂长那里得知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长舒了一口气。刘厂长和周奶奶说:“这次多亏苏老师愿意帮忙。”
  他郑重地说道:“她是一个做大事的人。”
  没想到当初一个无心之举,现在竟然救了整个厂子。刘厂长自己压根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们不过在周泓涵家打了个照面,她马上去帮他们联系了粮食,可见是一个十分重情义的人。
  上沟村子人人都敬重苏叶,她承诺要送他们粮食,转眼村里的干部诚恳地送了千八百斤粮食给他们。上沟村建设得非常好,有工厂、鱼塘、果园、茶园,还有食堂、操场,听说这个村子以前连饭都吃不饱,现在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00元/年。
  这一切都是苏叶和她的朋友们一手建设起来的,刘厂长不得不由衷敬佩。
  上沟村卖便宜粮食给机械厂纯粹是为了报答买茶叶之恩,可是机械厂总不能腆着老脸光占别人便宜,正好厂子里的冗余劳动力太多,而上沟村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刘厂长一挥手,点了一群骨干都外派到了上沟村工作,工作期满两年再回到厂里。
  这群骨干技术员对被“发配边疆”起初老大不乐意,端惯了城里铁饭碗,结果却要到乡下玩泥巴,谁乐意?
  不过这群人派下去之后发现工作餐伙食条件居然比厂里还好,乡下的工资是少了点,比不上城里,但人家年底分粮食、肉、布,每个季度都有鸡蛋发,在乡下工作挣到的钱那是纯攒下的,买粮食买肉买布还不用像城里那样要排长队,在乡下那是人人有份,有时候干部还会亲自给你送上门来!
  工作满两年期后,这批技术员个个都打报告申请再续五年,他们不乐意挪窝了!
  ……
  上沟村。
  苏叶正愁着村里高素质的劳动力太少了,光靠每年毕业季吸纳高中毕业生还远远不够。高中生毕竟还是菜鸟,凡事都要人教、要人带,机械厂直接送了他们二十个技术员,直言送他们用两年。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这真是刚想打瞌睡就有人递上枕头,直接解决了苏叶的燃眉之急。
  一个现代化的果汁厂经营起来很困难,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何老师天天和大伙抱怨,现在他们就是盲人摸象,瞎琢磨着干活。大家既没有技术经验、也没有管理经验,像家庭作坊式经营短时间能赚钱,却无法长久。人人都清楚,可是村子盛产水果,没有人会愿意放弃果汁厂这条路子。
  这些技术员一来,学习两周马上派上用场。他们设计了一条新的流水作业线,制定和规划了标准化生产的每个步骤,搞得像摸像样的,上沟村的果汁厂终于洗掉了身上的泥巴味,有点像城里的厂子了!
  老支书乐得直拍手,果汁厂可是村里的金蛋蛋,它能搞起来就离红红火火的日子不远了!他连连和儿子马根生直叹:“跟着聪明人一块做事很实在。”
  苏叶叮嘱他们要送粮食给机械厂,送千八百斤的粮食虽然看起来多,可是人家眨眼就把珍贵的劳动力送给他们了,这是花再多钱都买不到的东西,有经验的老师傅哪里肯屈尊纡贵来乡下这个破地方工作?
  第118章
  苏叶依葫芦画瓢扮成老妪, 指点村民到上沟村要种子。
  马根生大清早被学生吵醒,发现村子外面来了一群村长和生产队长。各个村长都表示想要上沟村“借”点粮种。他纳闷地问:“咋回事?”
  这帮人怎么会知道粮种的事情?马根生还以为他们村评上了全国模范村,四面八方的“邻居”都来庆祝, 谁知道根本不是。他们是来“借种下地”的!
  这些人把村口挤得水泄不通,马根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去请示阮儒良。
  他把这件事说给阮儒良听, 感叹道:“谁家没点困难, 还借种种地怎么那么能耐呢!咱们村的粮食也不多!”
  阮儒良听到消息, 思考片刻跟马根生讨论说:“我们可以卖点种子给他们。”
  前几天阮儒良还担心粮种推广太慢, 这不瞌睡正好赶上递枕头了吗?
  马根生脸上的诧异差点挂不住, 他们村可不是专门做慈善的!这种慈善的事有一次就够了,再来第几次他们就要喝西北风了。
  阮儒良把其中的道理掰碎了细细讲给他听,“你不要只顾着眼前,要看长远一些。我们村的粮食单单自己吃还算富足, 但要供给一个县、一个市却远远不够。但如果整个县、整个市都像我们这样呢, 饥荒不是很快过去了吗?”
  马根生瞬间明白了阮儒良的用意。
  他马上跑去干活,点了几个人一块去粮仓搬种子。卖种子的时候他掏了一张纸塞到他们兜里,小声地贴耳叮嘱:“这是种植方法,回去之后你们都给我把嘴缝紧了,缝得严严实实的!你们就当来讨粮食吃了,知道吗?”
  上沟村的政策是保密的,但是架不住隔壁几个村闹饥荒,求到了他们家门口。上沟村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慷慨地掏出粮食援助友邻, 他们从嘴里挤下口粮把它拿来种地, 有啥毛病吗,没啥毛病!
  简直是感天动地!
  马根生也不是自私的人,自己能吃饱穿暖, 隔三差五加顿肉改善伙食,出到外面一看周围全都是闹饥荒的穷人,穷得卖儿卖女讨生活的农民,他心里满不是滋味。他的想法和阮儒良一样朴素,要是全国各地早早种上他们村的高产种子,普天下所有农民都吃饱穿暖,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刘刚听说别的村哭穷来村里借粮食,压根没把“南德道人”和借粮食联系在一起。毕竟这年头借粮食的人太多了,前段时间他们村也接济过机械厂,卖了不少粮食给他们。
  附近几个村的农民拿到了仙人指点的“仙种”后,那是恨不得当成自个儿的祖宗一样供起来。生产队干劲十足,一群人经常热情高涨地拉着牛犁田,一到春分就准时播种,干得眼睛都快红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自己种的是高产粮食,他们只知道这是能带给他们“幸福”的仙种。
  在这种精心的料理之下,第一季度的粮食成熟了。当他们挖开地底下的红薯,红薯的产量节节往上跳,每亩地产量直逼八千斤。所有农民惊喜的眼泪直在框里打旋儿——
  他们直接被它的产量吓到了,怎么会有这么争气的种子,种一亩顶别人种三亩?
  ……
  1962年夏季开始,报纸上各地上报的粮食高产数据噌噌地飞涨,一个村子红薯亩产六千斤,另一个村子马上报亩产七千斤,过了段时间又有亩产八千斤的报道,看得人都麻木了。到夏季的尾巴,有一个叫“上沟村”的村子,爆出了红薯亩产万斤的新闻,全国上下都轰动了。
  大伙有了一种回到了几年前“大跃.进”的荒谬感,但夏季结束后城镇市民们忽然之间发现自己买得到粮食了,供销社隔三差五地上精细粮。以前只有过节的时候才有的大额供应,现在每天都能看得着,只要肯去排队一准买得到。
  揣上粮票、带上小板凳,街坊邻居坐着唠嗑家长里短,一壶茶喝完了粮食也就到手了。
  每天供销社门口排起热热闹闹的长龙,工厂次第复苏,首先喘气活过来的是一批食品、副食品工厂,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充足,机器轰隆隆地响了起来,马力十足。
  被重新招回来的下岗员工比谁都兴奋,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泡在厂子里干活。
  c市的名牌大厂长友粮油厂原本每月只能生产10吨花生油,但粮食供应跟上之后直接达到日产5吨食用油的指标,业绩蒸蒸日上,厂子不断地扩建、招工,厂长慷慨大方地给工人盖了新食堂、托儿所、小学、初中、还打算重建员工宿舍楼。
  它一个厂子直接盘活了上下游的供应厂,譬如冶钢厂、机械厂、五金配件厂,水泥厂、食品厂、饮料厂……
  整个c省的经济强势复苏,省委的领导们眼睛都笑开了花。今年全国气候好转,风调雨顺,适宜发展农业。这时候哪个省经济复苏得快,哪个省就获利最多。全国的其他省市都在努力搞农业,企图靠勤奋抢跑,哪里想到c省直接站在了终点?
  他们知道那个村子很有出息,但不知道它居然这么争气?
  开春,上沟村“慷慨”地拿粮食接济了周围一圈的村子,全市半数农村都率先种上了高产粮食,春薯丰收的时候更是引起了一波轰动,一时之间省内的农村闻风而动,连夜坐火车去上沟村“取经”学习,秋天纷纷种上这些高产粮食,搞得今年喜报连连不断,仿佛重现大\跃进时代情景。
  ……
  省委办公室。
  张英的秘书眉目带笑地给苏叶打电话,小李饱含笑意地对苏叶说:“苏老师,告诉你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上沟村没评上先进示范村,中央讨论认为咱们上沟村不具备典型的例子。大宅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更值得全国推广,你们对比他们倒是落了下风,领导说该批评!”
  “不,我们村绝对没有享乐主义思想!”苏叶恨不得掏心窝地发誓。这几年来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生产,发展得越来越好,可不能半路戴上这顶帽子!
  但她察觉到李秘书不是用责怪的口吻和她说话,马上郁闷地说:“为什么你能用这么开心的口吻,说一件这么令人伤心的事?”
  李秘哈大笑,“不过省里决定给你们颁一个精神安慰奖,奖金预计有10万元左右。你上次给经委同志提的要求被采纳了,他们同意了你们村的‘按劳分配’。省里的领导给中央写了《经济模式改革》的建议书,经委同志认为它很有创新意识,你的愿望有可能变成现实。”
  “领导决定给你报个全国先进人物,明年你要是不着急去念书,省委这边给你留个位置,一直留在上沟村当个村官挺浪费人才的。”
  苏叶笑着说:“不了,多谢领导赏识,我在上沟村当个村官就挺不错的。”
  真金实银的奖励和国家给的福利政策,这可不比全国模范的虚名来得要振奋人心?
  苏叶并不感到遗憾,虽然上沟村没有成为典型模范,但这一年来全国各地的村子不断地派人到上沟村学习取经,买高产粮种,这不就是典型的“模范村”吗?
  这些游客带着钱来到上沟村,苏叶顺便赚了他们一波钱,把人招待得舒舒服服的,务必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吃好住好睡好。大批客人的到来,意外地带火了附近的宾馆、商场。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走之前,上沟村客客气气地送了茶叶、汽水,这个举动看似有些亏,却把上沟村的茶叶和汽水带到了全国各地。
  ……
  上沟村。
  苏叶挂了电话,冲着阮儒良笑了笑。
  她看向另一边的阮儒良,他正在伏案工作。前几年还算乌黑的发顶,现在差不多全染白了。短短两三年的岁月而已,每一根银发都仿佛是被夜里的灯熬白的。
  她心想到底是阮儒良的思想觉悟高,今年秋天各地的农民获得了丰收,家家户户粮仓堆得满满的,马根生每天被附近村拉去喝喜酒,喝都喝不过来。以前困难的时候,哪里有人会摆喜酒?现在路边也很少能看到饿死的人。他在粮食方面高超的水平让苏叶刮目相看,慷慨的胸襟却让她彻底佩服。
  阮儒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冲苏叶咧开了一个灿烂的笑容。
  何老师拎了几瓶橘子汽水递给大伙,乐呵呵地敲着玻璃瓶说:“我这边正好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告诉大伙。
  好消息是我们的健美宝打开了几条外地销路,我接了好几个大单子,明年咱们的工厂起码得挣个二三十万的利润。坏消息是现在的厂子和人手都太少完成不了生产任务,我们要新建厂子和招聘工人。”
  何梅梅笑道,“这哪里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她伸出两只拇指纠正,“这明明是两个好消息呀!明年开春我们就去招人,这回我们要面向全市招收符合条件的青年。”
  现在上沟村在省内是耳闻能详的,他们再也不必像往日那样抠抠搜搜地靠着苏叶厚脸皮去学校挖人。现在他们可以像事业单位那样给青年人提供编制、每个月发工资,还有丰厚的过年过节礼物。不愁招不到人,只怕到时候他们还会挑得眼花。
  大家讨论了健美宝果汁厂的新建计划,结束后去食堂点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何老师随随便便点了道肥美黑鱼,食堂的师傅脸上笑开了花给他们捉了条八斤重的大黑鱼。周毅点着人头认为还不够吃,又加了一只烧鸡、卤肉。菜肴之丰盛仿佛过年,但搁在眼下却是稀松平常的事。完全不敢想象往前数几年,大家都还在饿着肚子吃土哩!
  苏叶给大家开了一箱橘子汽水,每人一瓶,丝丝凉凉的瓶身结满了水滴,大热天喝上一瓶比什么都解暑。上沟村的地理环境好,山上结出来的果实甘甜饱满,果粒q弹,决定了榨成的果汁品质一流。
  透明的玻璃瓶里盛着甜美温暖的果汁,瓶身上除了写着“健美宝”几个大字之外,还有一道小字,来自海拔2291米原始自然的馈赠。
  健美宝除了果汁之外渐渐地多了很多衍生的产品,比如绿茶、红茶,它在1963年正式把果汁厂改名饮料厂。又过了几年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后,它又多了罐头、火腿、零食,它在1969年改名食品饮料厂。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
  c市,家属大院。
  人人拿着报纸惊讶地在讨论,“柱子他爹,你看这是谁?”
  报纸上那个胸上带着大红花,到□□和主席握手合影,顺便露出大白牙的女人可不就是苏叶?报纸上赫然地写着“全国优秀示范标兵——建设新农村乡村的村官苏叶”
  整整两个版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报纸上写的这不就是苏叶吗?”侄子他爹震惊地问。
  “是她!照片里就是她,长得一模一样。”
  报纸被人抢来抢去,最后由一个女同志高声地为大家朗读报纸,“她初来上沟村,为学生争取了一片种红薯的田,正是这块小小的田地,后来种出了无限的希望。它就是高产红薯的前身,丰实系列一号。今年秋天丰实三号红薯亩产破万斤,带动了全市粮食增长……”
  “她带领着一众青年毅然地背井离乡,在小小的村庄里探索出了新农村的道路。现在上沟村建起了学校、工厂、修起了水泥路,家家户户新修起了红砖房,小孩念得起书,老人有救济补贴,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人物事迹读完,四座皆寂然。大伙的胸腔氤氲着一股激动和自豪之情。
  原来市里的粮食供应跟上了,是苏叶这一群人默默努力的成果,原来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亩产万斤高产红薯是苏叶他们的研究成果。原来这段时间报纸上接二连三的好消息,各地纷纷报丰收背后竟然也有苏叶他们的影子!
  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人民的命根子,今年大家能吃饱喝足,是因为有这一群青年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故事越读越让人动容,他们想起三年前那个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在所有人反对的声音中坚持要去偏远农村的苏叶。直到今天家属大院里还有人埋汰苏叶糊了眼睛,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前程。
  现在再看看到底是谁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