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会将近午膳时间, 一般来说刘国公夫人是不喜欢庶出的子女们这会过来的。
  以前是嫌人多, 吵, 现在么, 是已经习惯了, 她也做不来那种贴心慈母的模样。
  “怎么?是有事儿?”
  刘国公夫人放下账本, 看着刘芳。
  说来, 这个最小的庶女其实是最省心的。
  从小儿就乖巧,别的庶出子女还在幼年时候顽皮过,捣蛋过, 更别说她自己亲生的那几个了,小时候皮起来真是恨不得掐死算了。
  就只有她,是从来没有调皮捣蛋这回事儿的。
  小时候, 她还担心过这孩子是不是太呆了, 被哥哥姐姐戏弄了都不知道的。
  等她大一些了,她才知道, 这孩子啊, 聪明着呢!
  她就是个大智若愚的, 看着呆呆笨笨的, 其实心里有数得很。
  而且, 这孩子的心胸是最像她的, 反而不太像她那个傻乎乎,被人卖了还替人家数钱的生母。
  说实话,要不是当初遇上了国公爷, 就安芳她娘这样的人啊, 去了哪个府里都只能是被人吃干抹净还连骨头渣子都不剩的下场。
  也就是她,一眼看出对方是什么人,也不是那种恶毒的心肠,更没有以折磨别人而乐的习惯,她才能安安稳稳地生子,活到现在,还悠哉悠哉,万事不愁。
  说真的,有时候国公夫人还挺羡慕七姨娘的。
  她自己吧,单纯的像个傻子,却生了几个聪明乖巧的孩子。
  还运气极好地碰到了国公爷这么一个虽然渣,但好歹有良心,也没什么野心,不爱折腾的夫主。
  又遇到了自己这么一个心胸宽大,待下仁厚的主母,一辈子无忧无虑。
  这大概就是俗话说的傻人有傻福?
  刘国公夫人撇撇嘴,算了,傻子有傻子的福气,她也有她的福气就是了。
  刘芳见刘国公夫人愣了会神儿,又撇了撇嘴,嘴角微微抽了抽。
  说真的,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她也大概了解自己嫡母的一些想法:无非就是有点羡慕自己的生母,觉得她傻人有傻福呗。
  十一哥现在外放,在西北做同知,十八哥在西南当兵,现在已经是五品,二十二哥在翰林院做翰林。
  当然,世子大哥是大理寺卿,四哥外放是知府,十哥是青州海军的二品将军。
  对比一看,肯定是嫡母的孩子更出息。
  况大姐姐嫁到了镇国公府,是镇国公府的世子夫人,未来的镇国公夫人;五姐安菲嫁给了晋文帝的第八子,是当初八皇子死皮赖脸地求来的,现在是亲王妃。
  而刘芳的同母姐姐,八姐安芬,只是嫁给了大长公主的嫡幼子,同样是八姐夫求来的。她呢,至今还没定亲,以后大概也是没办法嫁到什么高门大户的了,毕竟她志不在此嘛。
  如此一看,嫡母所出的几个孩子不仅出息,嫁的也都很好,身份地位有了,夫妻恩爱也有的。
  而她生母七姨娘所出的几个孩子,虽然也出息,已经出嫁的嫁得也不错,但还是不能与大哥,大姐他们比不是?
  照理说,应该是嫡母志得意满才是吧?但却是恰恰相反的。
  嫡母是觉得自己嫁给父亲之后一直辛辛苦苦地管家,教养子女,每天都忙得像个陀螺。而七姨娘呢,每天就是傻白甜,日子却过得舒舒服服的。
  现在,嫡母自己可以稍微清闲一些了,但也还是得忙的。而七姨娘呢?还是依旧傻白甜,过得舒舒服服的。
  所以,有点羡慕嫉妒恨什么的,也是正常。(?)
  刘芳心里其实是觉得好笑的:嫡母虽然总是表现得很嫌弃七姨娘的样子,觉得她傻乎乎的。但实际上,平日里,最照顾七姨娘的反而是她——就如同一个大姐姐一样,护着底下最小的妹妹。
  或许连嫡母自己都没有发现她在府里的角色,其实不是主母,而是所有姨娘的姐姐啊!
  真正的姐姐,总是护着妹妹的那种姐姐。
  说真的,这样的古代妻妾关系,原本该是畸形的,也是很难和睦共处的,却被嫡母硬生生地变成了一家亲,和和睦睦,亲亲爱爱这么多年。
  要说府里谁是多余的,刘芳觉得吧,大概是父亲刘国公?
  想起往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姨娘们都围着嫡母说话,打牌,哥哥们一起,姐姐们和她一起,嫂子们也是一起,还真是只有父亲刘国公是自己一个人的?
  咳,刘芳拉回自己放飞的思绪,笑着对嫡母说:“母亲,我是听说您又拒绝了几家求亲的官媒,所以想过来跟您说一说。”
  刘国公夫人眉头一挑,放松了身子靠在软枕上,看着丫头们把账本笔墨都收拾好,重新上茶。
  “怎么?你打算随便挑一家嫁过去?”
  在刘国公府里,国公夫人从来不会搞什么一言堂,尤其是对待底下孩子成婚的大事,基本上都是摊开来说清楚的。
  至于不符合规矩?
  国公夫人翻白眼:自己家还讲那么多狗屁不通的规矩做什么?怎么自在怎么来。连成亲这样的大事儿都没有自己的主见,还能指望以后碰到大事时有主见吗?那才是脑子有坑。
  她又不能长生不老,还能一直看着他们,以后的日子还不是他们自己过啊。夫妻相处,只有他们才知道合不合适,连这个选择权都不要,还能做什么?
  直接养在家里当个废人算了。
  反正,旁人家如何,她不管,她自家的孩子就是这么教的,该自己拿的主意就得自己拿。
  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呸!
  一群脑子进水的酸儒弄出来的东西,看谁家理他?
  刘芳笑笑,大晋朝是个架空朝代,又是刚建立没有一百年的新朝,因此风气十分开放,也没有到那种非父母之命而不可违的时候。
  当然了,敬孝长辈也是国家倡导,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至少,在现在,在刘国公府,在嫡母面前,刘芳是能够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
  “母亲,女儿我想的是,不必在高门大户,勋贵之家之中找了。直接等明年科举会试的时候再选个人品不错的寒门子弟就好。”
  刘国公夫人喝了口茶,淡淡地看了她一眼,“安芳,你这是怕了?”
  刘芳明白嫡母的意思,她笑着说道:“嗯,怕了,也倦了。”
  她诚恳地对嫡母说:“我只想以后的日子过得自在舒心,旁的,有母亲在,有哥哥们,姐姐们在,我不担心。”
  刘国公夫人放下茶杯,整个人懒洋洋地半躺着,嗤笑一声。
  “呵,你呀,跟你娘一个破样子,就喜欢过舒心不用脑子的日子。可是你觉得可能吗?
  什么时候靠人都是靠不住的,最终可靠的是自己。你懂不懂啊?
  这么多年算是白教你了。”
  懂,她当然懂。
  只是吧,现在的她不一样了。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靠自已也是要的,但更多的还是得有个好娘家。
  若是她没有,那就另说了。可现在她有,她又何必去找一条那么辛苦的路呢?
  过得自在舒服不好么?
  啃老也是一种本事儿啊!能啃一辈子老,那更是一种能力啊!
  虽然吧,她不至于想着啃老,但既然有这么好的娘家可以依靠,她干嘛不好好靠着啃一辈子?
  闲的慌,非得去折腾显摆自己能耐么?
  再说了,原主的愿望也是舒服自在地寿终正寝过一辈子,她并没有想嫁入高门大户的意思。
  刘芳也是如此。
  刘芳笑笑,“母亲,您说的对,教的也没错。但女儿还是相信您,也更相信您教出的哥哥,姐姐。
  如若你们都不可靠了,那我,即使再可靠又如何呢?总归是一样的。”
  刘国公夫人噎住,气哼哼地说,“行了,说完了就滚吧,懒得搭理你,仗着自己最小就折腾我吧。滚!”
  刘芳半点不在意她的话,笑眯眯地起身行礼,“那母亲,女儿告退了。”
  刘国公夫人没好气地挥手,“滚滚滚!”
  刘芳笑意盈盈地走了,刘国公夫人翻了个白眼,吩咐杨嬷嬷,“去看看给姑娘们的午膳,别让她们饿瘦了,到时候嫁不出去还得赖着我呢。”
  杨嬷嬷憋笑,躬身应下,下去吩咐了。
  她心里清楚,不就是最疼十八姑娘,担心她被外面的流言蜚语气着了,所以才多这么一句,日常里,府中谁会怠慢府里的姑娘了?不过是夫人的一片慈母心肠。
  说到底啊,夫人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护犊子着呢。
  刘国公夫人还在气闷,“哼,以为嫁个寒门子弟就省心了?天真!多少人想巴着国公府吸血呢。就是个傻子,跟她娘一个破样子,哼!
  算了,儿女都是债,就当是我欠她的。个死丫头,要是以后嫁出去被欺负哭着回来,看老娘我不打死她。死丫头……”
  刘芳自然不知道嫡母背后的碎碎念,即使知道,她也就无奈地笑一笑,还能怎么滴呢?
  回了安适院,正好午膳摆好了,刘芳看着都是自己爱吃的饭菜,笑了笑,心里一暖:她真的很有福气,能投生到这里,原主也是很有福气的,有这样好的家人。如若不然,当初她死后就不会后悔,愿意付出功德来修正自己的人生了。
  这样真好!
  用过午饭,散步,午睡,起来之后刘芳到花园里作画。
  来到这里,她就想着多学一些技能,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刺绣烹饪,管家什么的,只要是她从前不会的,她都会努力地去学。
  她未来需要穿越的时候还很长,多学点总是没坏处的。
  而且,学到了就是自己的,也许等她投胎之后她会忘掉,但她相信,这样刻到灵魂之中的习惯,下辈子也会令她受益匪浅。
  八月份,十六姐安茜出嫁,国公府热闹了一整天,刘芳也跟着招待客人,累了一整天。
  看着嫡母眼眶泛红,她心里有些感慨:说来,他们兄弟姐妹个个都跟嫡母的感情很深。若说这世上还有谁会为了他们而拼命,除了他们生母,大概也就是他们的嫡母了。
  这样的感情还真是神奇!超越了血缘,也打破了世俗观念之下的固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