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224节
  满宝就站在木板床上,甚至小手一划拉,道:“那边看不到的地方也是我们的,一共一百二十亩,还有我们后头这座山也是我们的。”
  杨和书看了一眼他们后面的那座山,只见上面树木茂密,杂草丛生,忍不住问,“这山你们是和里长买的?买了有什么用?”
  “不是买的,是我四哥的口分田。”
  杨和书微微瞪眼,“口分田,怎,怎么是这样的山?”
  满宝则稀奇的看着他道:“口分田不是山还能是啥,我们村里的口分田都是山,看到那边的那片山没有,我们村的大部分口分田都在那儿,我爹、我大哥和二哥的山分得最好,就在村子里或附近。我三哥和四哥就比较惨了,分了这么远,等到我五哥,估计要分到和大梨村附近去了。”
  第376章 贷款吗
  满宝好奇的问杨和书,“你家那边的口分田不是分山吗?”
  “……不是。”他斟酌的道:“分的是荒地。”
  满宝便表示同情,“荒地比山还不好呢,你看这一片山脚下的荒地,也被划给了我哥,上面全是成片的石头和杂草灌木,山上的树木可以当木柴,好树还能拿来做房子,做家具,做农具,但这片荒地基本没啥用。”
  杨和书张了张嘴,想说他说的荒地不是这样的,而是可以耕作的。
  但作为新任的县令,他觉得不能挑起治下百姓的不平,于是沉默不言。
  他调节了一下情绪,问道:“那你们的桑麻种在哪里?”
  一般来说,口分田土地会比较贫瘠,如果劳力足够,就会种些豆子,不够则多数种桑麻。
  白善宝道:“这儿不种桑,只种麻。”
  满宝点头,“在地头,山脚下种麻,就差不多够自家用了。”
  “麻并不值钱,为何不种桑呢?”
  满宝眼珠子转了转,她并没有收录过桑树,甚至连蚕虫都没见过,只在农书上见过描写,先生也说益州一带的百姓多种植桑树。
  蜀锦在天下都是有名的。
  只是他们这里偏僻,只个别地主人家会养桑蚕,也多是只供自家所需。
  说到底还是因为山多地少。
  这是先生说的。
  杨和书却是才来的,并不了解这一点,他只觉得前任县令和当地的里正在胡闹,从没听说过把山分给百姓做口分田的。
  那不是朝廷的吗?
  不过这不是最要紧的,杨和书问道:“你们不养蚕,那每年要交的绢哪来的?”
  “我们不交绢,我们交的是布和麻。”满宝每年都要给老爹算家里要交的调,对这些熟得很,她道:“一人交二丈五尺的布和三斤麻。”
  杨和书就揉了揉额头,问道:“那你们要用绢,岂不是只能从外地买了?”
  “我们为什么要用绢?”满宝稀奇的看他,“我们家只用绵,像我的衣裳,就是用绵和麻织在一起,这样就很轻柔了。”
  杨和书就看向白善宝和白二郎。
  白善宝道:“我家的家业主要在陇州,棉麻桑都有种。”
  白二郎则道:“我的衣服都是我娘做的,我娘有。”
  杨和书就蹙眉道:“还是应该种些桑树,蜀锦可是很有名的,你们沾上一些边就能挣不少钱了。”
  一听说挣钱,满宝就精神一振,问道:“蜀锦怎么做?”
  “首先得种桑树,然后养蚕,待蚕吐了蚕丝再纺织成锦缎,一匹蜀锦可是能卖三千钱以上,最好的,千金难求。”
  满宝“哇”的一声,“一匹蜀锦能换一头牛!”
  这个换算让杨和书愣了一下,反应过来问,“你想买牛?”
  满宝连连点头,“我们一里只有一头牛,等轮到我们家,春耕都快要结束了,要是我家能自己买一头牛就好了。可惜去年遭了灾,现在刚开春,冬小麦的收成还未定,我爹不敢把家里的钱拿出来用,可抠门了,家里这么忙,也不捨得买肉吃,只给吃鸡蛋。”
  杨和书:“……去年朝廷不是免税了吗?”
  “是呀,但家里还是没多少存粮。”
  杨和书迟疑的道:“可我听你的意思,你家的情况在村里似乎还不错?”
  “是呀,去年我家的小麦还行,所以收成比别家的略强些。”
  杨和书便沉默,如果满宝家这样的情况还算好的,那别家的更不必说。
  一路走来,杨和书也了解过去年的收成,都说不好,现在已经开始混着糠吃了。
  但现在春耕才开始,等麦种下后,过了一波寒潮,就该种豆,也要撒稻种了,等豆子种完就可以收冬小麦,然后準备插秧了。
  这一件扣着一件,要是只吃糠咽菜,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住呀。
  杨和书对满宝笑问,“你们能领我到村里走走吗?”现在快到吃午食的时间了,他想看看村民们都吃些什么东西。
  满宝挥手道:“你现在回村没用,大家都在地里呢,你找人也只能找到孩子和老人,我带你去地里吧。”
  “吃午食也不回家吗?”
  “不回,”满宝道:“带着地里吃就行,省时省力,干嘛要回家。”
  白善宝便也跳下木板要跟着。
  白二郎一看,也立即背了自己的背篓跟上,他也要去玩儿,不要留在这里监工。
  这一片劳作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在大湾和小湾那边,那里的地才是最好的。
  因为去年的水稻太惨了,今年大家下意识的多种小麦,减少了种植水稻。
  大家往七里村而去,走到大湾附近的时候,便看见田地里劳作的人,星星点点缀满了这一片田地。
  杨和书忍不住停下脚步,这里的人跟刚才他看到的劳作不一样,倒是和这两天看到的差不多。
  都是用人拉犁,光拉犁扶犁就最少去了两个劳力。
  如果家里有两个成丁还好,一个拉犁,一个扶犁,不然,就只能妇人扶犁,后面则跟着一群孩子在劳作,这样的效率可称不上高。
  如果有牛……
  杨和书问满宝:“一头牛要三千钱?”
  “多一点儿,不过也不好买,”满宝既然想买牛,自然是和刘氏打听请出来,她道:“牛市那里的牛好少,衙门调过来的也不多,也就刘奶奶厉害,可以一次买来三头。”
  杨和书点头。
  问道:“要是有牛,你家买不买?”
  满宝纠结,“我爹不肯这时候花钱。”
  杨和书知道她父亲在担忧什么,思索了一下道:“要是衙门愿意先赊欠呢?”
  满宝眼睛一亮,问道:“还能这样?那要利息吗?”
  “你还知道利息?”
  “当然知道了,我还知道高利贷呢,赌场的人最喜欢放高利贷了,他们都是坏人!”
  杨和书点点头,“放印子钱是犯法的,不过民不告官不究,衙门和赌场不一样,自然不会要高利息,不过还是要有一些的,不然岂不得争抢?到时要给谁,不给谁呢?”
  满宝开始扒拉自己的小金库,问道:“什么时候还,利息几何?”
  第377章 有条件
  杨和书思索了一下,从脑海中找出了一些先例,笑道:“我记得有一先例,朝廷借钱给百姓,一两银的月息是在十二文到三十六文不止,视使用的途径而定,像你们是为了耕种要借贷,那我就给你定一个最少的十二文如何?”
  满宝心里算盘打起来,一两是十二文,那三两就是三十六文,最晚等到秋收地里就有收成,到时候他们平分地里的利润,三千二百一十六钱她还是拿得出来的。
  满宝立即点头,“好,我要买一头。”
  白善宝立即道:“我们也要买一头,地多,光靠三头牛还是有些少了。”
  这么便宜的利息,不佔便宜实在是心痒啊。
  杨和书却笑眯眯的道:“你们的情况不符合,这些牛只赊欠给贫户。”
  他怀疑的看着满宝,“你家是贫户吧?”
  满宝肯定点头,“那是当然,我家可穷可穷了。”
  “贫户的女孩也能读书?”
  满宝立即道:“我读书不要钱,先生见我聪明伶俐,就收我为徒,不仅束脩不要,我的书还是先生给我抄的呢,还有最开始的笔墨纸砚都是先生送的。”
  杨和书更怀疑了,“你们先生这么好?”
  满宝点头,“我们先生好,当然,也是因为我很聪明,我以前是方圆百里内最聪明的小孩儿。”
  杨和书闻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乐着问道:“以前是,那现在不是了吗?”
  满宝就瞥了一眼白善宝,道:“很快就又会是了。”
  白善宝挺足了胸膛。
  杨和书看着乐得不行,差点笑出眼泪来,他道:“行吧,那你带我去找村民们聊聊天,还不能告诉他们我的身份,如果真像你说的,我就答应给你报名,把第一头牛赊欠给你,不过除此外你还得答应我一个条件,你能做家里的主吗?”
  “还有条件呀,什么条件?”满宝道:“不涉及钱的事我基本都能做主。”
  这条件……
  杨和书忍不住道:“那你这跟不能做主一样啊,你赊欠了牛,回头能把钱给还上吗?”
  “你放心,一定可以还上的!”
  就算地里的粮食不好,或者又遭灾了,那还有姜块的收入呢。
  满宝想到这里,悄悄和白善宝道:“我们再在地里种一些姜,到时候晒乾了卖给药铺好不好?”
  白善宝也觉得姜块很挣钱,比粮食挣得还要多,点头。
  杨和书听不到两个孩子说的悄悄话,笑眯眯的看着满宝。
  得了白善宝的认可,满宝便道:“你说吧,什么条件?”
  “我要你家腾出至少三亩的地来种桑叶,明年养蚕,能做到吗?”之所以选择满宝家,一是因为她读书,这说明她家人比较开明,她接受知识也更快;二是刚才听她的话头,她上头至少有五个哥哥,这说明他们家人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