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鲲鹏之大
  剑楼赛诗结束,观众们退场,好多人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边走,一边跟周围的人讨论刚刚苏怀那首《兴亡剑赋》。
  “苏老师真是说的太好了,什么兵器都比不了这精神信念啊。”
  “就是,我从来不知道咱们华夏人这么牛过!”
  “今天我还以为华夏队输定了,没想到竟然赢得这么彻底!还拿下了定名诗!”
  “我也以为今天就要下山了,酒店都没定,得……等下睡什么地方?”
  “就睡外面啊!明天还要上山去酒亭呢!能亲眼看到华夏队出现,我晚上冻死都值得!”
  “是,就睡外面!”
  此时数千华夏观众,都在烦恼着半决赛之前在什么地方睡,胡一南却久久地站在剑楼前,看着那柄被高高挂起,那般“平平无奇”的兴亡剑若有所思。
  纪巧巧这时已经悄然来到他的身后,用极为懒洋洋动听声音问道:
  “胡老师,你在想什么?”
  胡一南转头看着自己投奔华夏队的队友,却并不生气,只是摇头道:
  “我在想,我是不是该退出诗坛好了……有苏怀这种人在,我根本没必要从事这个行业……”
  看到苏怀的这首《兴亡剑赋》,胡一南能感受到,苏怀根本与他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他站在地方,远远不是自己能达到的。
  “胡老师,你这话说得不对。”纪巧巧盈盈笑道:
  “其实,我们的《金刀赋》已经名垂文史了。”
  “巧巧你就别挖苦我了……”胡一南不由苦笑道。
  纪巧巧却道:“胡老师,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苏怀,我们能上这泰山金顶吗?”
  胡一南愣了愣,然后摇头道:“只怕就算能赢朝鲜,也是过了不rb那关。”他有自知之明,《金刀赋》确实是他们的杀手锏,可他们也拿不出第二首了。
  “是啊,如果没有苏怀……《金刀赋》只会是泰山诗会漫长历史中,不错的一首诗而已……”纪巧巧幽幽叹道:
  “可今天过后,只要有人一提到这千古绝伦的《兴亡剑》,就会提到被击败的《金刀赋》,我们也将同苏怀一起注定要被后人记住了。”
  胡一南顿时呆了一呆,才不由恍然大悟,是啊……因为他败给了旷古绝今《兴亡剑赋》,他注定也会名留青史。
  想到这里,胡一南不由恨声骂道:“真是恨人啊!?”
  天才就是这样,招人恨啊!!你胜不过他,打不倒他,到头来你要名垂青史还得靠他。
  这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对于任何一种艺术来说,代表真意的天才都是百年难遇的。
  而他胡一南,在这位苏怀天才狂暴时代遇到了他……亲身见证苏怀所展示巨大的力量,因他所展现的真意,所激动和鼓舞,从苏怀身上能看到诗词最高境界,引领人心的圣贤之路……
  而同时,也意味着你将拥有活在他遮天蔽日的阴影之下,同为文学求道者,却只能跟随其后,仰望他攀上巅峰。
  胡一南不由悲颂道:“朝鲜古文记载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以为这世上根本没有鲲鹏,今天却看到了……”
  他就好像同游其道的鱼类,有一日突然遇北冥之鲲,同飞于天的禽类,有一日突遇鲲化之鹏,这大概就是常人得遇天才的感受吧。
  你勤勤恳恳,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山,以为自己走了人间最远的路。
  他一展翅就千山暮景……
  你兢兢业业穿过一条又一条河流,接着一个河流,他一甩尾就万顷烟波……
  胡一南伤感于自身平庸的愤怒,难受与嫉妒,和感受天才带来的不可思议境界与真意,相互冲击着,如果不是纪巧巧在这里点醒他,他恐怕从今后,就成为一个废人了。
  想到这里,胡一南才幡然醒悟,顿时一身冷汗,转头对纪巧巧道:“巧巧,真是谢谢点醒我了。”
  “只求你别骂我叛徒就好了。”纪巧巧盈盈笑道。
  “放心,你原本就是华夏人,何况这次咱们文联来华夏,就是寻求合作对抗日朝两国的,你可责任重大。”胡一南笑问道:
  “不过我很好奇,你现在就跟着华夏队,是想跟着鲲鹏见见高处的风景吗?”
  “是啊,我也想看看真正高处是什么样子呢”纪巧巧灵眸闪动,皎洁笑了笑。
  华夏队获胜,就在泰山酒店休息,为三天后的半决赛做准备。
  回到酒店,苏怀这时候肚子也饿了,正想着呢,就看甩着一头明媚短发的张敏来了端着盒饭来了。
  “苏老师,这是我炒的您最爱吃的番茄鸡蛋饭,这里没厨房,我是上酒亭那边自己做的,比不了谢师傅,您尝尝味道。”
  苏怀顿时大喜,这敏敏郡主坐镇后方这么忙,竟然还花时间给他做吃的去了~
  打开饭盒,一阵香味扑鼻,苏怀顿时拿着筷子大口扒了起来,边吃边问道:
  “怎样样,张支书,今天我做的诗没给咱们团委丢脸吧?”
  张敏满脸严肃,站起来敬礼道:“苏老师的诗,是咱们华夏的民族之魂,我没有资格评价。”
  苏怀赶忙摆手:“别敬礼了,搞这么严肃做什么,我就随便问问啊,你真觉得这诗,没什么不好把?”
  张敏连连摇头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诗,比您的《枫桥夜泊》还要有意境,我是第一次有人说华夏的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苏怀心道,其实我这些诗词,大部分都是东拼西凑的,要是懂行的人来听,只怕会笑掉大牙,不过为了描述华夏精神,也只是勉强用了,否则那些诗词的背景,在这个时空还未被承认,无法颂扬开了,真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