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章 曹孟德的嫉妒
更何况现在曹军还没有大伤元气,曹操麾下还有两三万兵马,真的打起来的话,就算是打赢了,自身损失也不小,扭过头还要再对付吕布,等于是李琛自己单挑曹操和吕布两头恶狼,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李琛一听郭嘉和荀攸的话确实很有道理,于是这才停了下来,在济阴这边坐山观虎斗,顺便先把济阴郡的人心收服,把济阴这块地盘先给稳定下来。
至于袁术那边,李琛根本就没把这厮放在眼里,别看这家伙上蹿下跳闹得欢,但是袁术根本就是一个志大才疏之辈,眼下看似闹腾得欢,其实只是在为李琛帮忙罢了!
袁术军历来军纪败坏,所过之处只能惹得当地人对其深恶痛绝,他越是折腾的欢,接下来就对李琛收服人心越有利,两军对比之下,兖州地方士绅百姓自然而然会觉得在他李琛的治下,比起在袁术之下要强得多!
所以李琛一点都不着急去追杀袁术,就由着袁术跑到山阳郡和任城去瞎折腾,等回头腾出手的时候再慢慢收拾他。
曹操虽然拿下了雍丘,杀了张超和张氏满门,但是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现如今他面对的局势依旧是非常险恶。
李琛夺取济阴郡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曹操军前,正在济阴郡之中四处剿匪,安抚济阴郡地方,但是却迟迟没有发兵来陈留,态度十分可疑。
而现如今他和吕布对峙于陈留一带,形成了僵持状态,谁都拿谁没有办法,这让曹操心急如焚。
他眼下这两三万兵马,天天人吃马嚼,仅靠着了了的陈留南部几个县来支应,眼下刚刚夏收,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下去,现有征集到的粮秣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就要耗尽。
但是相对来说吕布那边的情况却要好得多,吕布有东郡那边的支持,也有张邈的支持,粮秣方面要比他宽裕不少,双方即便是僵持下去,也是吕布占便宜,另外士气方面,也明显是吕布军要高很多。
虽然吕布兵力不如他的多,但是吕布麾下的兵马相对来说,比他这边的精锐一些,手下的部将们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并州悍将,形势对他曹操来说十分不利。
而且曹操隐约已经感觉到,李琛之所以顿兵于济阴郡之中没有前来找自己的麻烦,根本不是对他曹操顾及旧情,自从他宣布帮着陶谦对付李琛的那天起,他们之间的所有友情就已经彻底完了。
当他率军踏入到豫州境内的那一天,双方其实已经关系彻底破裂,彻底走到了敌对面上,而李琛现在迟迟不发兵前来陈留,应该是在坐山观虎斗,坐等他和吕布之间厮杀下去,最终拼的两败俱伤的时候,趁机攻取陈留郡。
到时候不管他和吕布谁能在这一仗之中胜出,都已经是强弩之末、精疲力竭了,那时候李琛再出兵陈留,不管他和吕布谁胜出,都笑不到最后,只能给李琛做嫁衣。
这才是曹操最为担忧的事情,可是眼下这个状况,曹操又无路可走,现在他真的开始后悔了,后悔这次不该如此冲动,为了陶谦出头,却把自己给折了进去。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一向信任的张邈还有那陈宫,居然会在他背后狠狠的给他来了这么一刀,几乎要了他的性命,让他之前数年间的努力,几乎都化为了乌有,差不多算是完全付之东流了。
他同时也非常恼恨那些兖州的地方官吏们,各个都是墙头草,在这个时候,居然会纷纷叛投吕布,亦或是叛投了李琛。
面对着眼下的这种境况,曹操真的是后悔了,可是却又不敢在手下的兵将们面前表露出来,平时对着手下的兵将们,还要装出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但是一旦回到自己帐中的时候,曹操就困坐愁城,不管怎么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来更好的办法!
手下的谋士倒是给曹操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派人前往冀州向袁绍求援,毕竟截至目前为止,他始终都没有和袁绍反目,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表面的盟友关系,所以这个时候,只有向袁绍求援,希望袁绍发兵前来帮他对付吕布和李琛这两头恶虎了。
更何况这次他和李琛反目,背后也有袁绍的推波助澜,袁绍自从李琛夺了袁术的南阳之后,便对李琛极其不满,和李琛反目已经基本上公开化了。
这次也是袁绍力主和他合作发兵讨伐李琛,襄助徐州陶谦,他不过是早了一步动手罢了,结果却成了可笑的出头鸟。
他到底还是低估了李琛的强悍,高估了陶谦的能力,他发出讨李檄文出兵之前,还误以为陶谦再不济也能在郯城坚持个两三个月时间,陶谦自己也信誓旦旦的保证,即便是打不过李琛,但是守住郯城以及眼下他的地盘还是没有问题的。
谁有想到,他们所有人都高估了陶谦的能力,最终他这边刚刚出兵,陶谦就被李琛给灭了,原来的愿望和计划也都彻底变成了泡影。
曹操虽然很自信,但是同时也很有自知之明,他一直以来都很敬佩李琛,对于李琛的能力是敬佩不已,他始终都想不出来,李琛这样一个寒门子弟,为什么拥有如此强的能力,打仗他堪称眼下大汉之中的第一名将了,连治政方面,也做的是出类拔萃。
明明李琛在他辖地之中坚持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可是偏偏李琛还能拥有很多的财政收入,足以供养他的大批精兵,这让曹操十分郁闷,李琛的治政方式,可以说颠覆了他原来的很多认知,让他觉得不理解。
可是李琛治政的效果却在哪儿摆着,他治下的百姓负担很轻,安居乐业,辖域之中,地方平靖,手中钱粮丰盈,处处都透出一种新的气象。
这也是让曹操对李琛十分嫉妒的一个原因,因为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当自负之人,始终坚持认为,他曹操才是治世能臣,在这天底下,能和他曹操相媲美的人没有几个,但是在李琛面前,和李琛一比,曹操却处处落於下风。
李琛一听郭嘉和荀攸的话确实很有道理,于是这才停了下来,在济阴这边坐山观虎斗,顺便先把济阴郡的人心收服,把济阴这块地盘先给稳定下来。
至于袁术那边,李琛根本就没把这厮放在眼里,别看这家伙上蹿下跳闹得欢,但是袁术根本就是一个志大才疏之辈,眼下看似闹腾得欢,其实只是在为李琛帮忙罢了!
袁术军历来军纪败坏,所过之处只能惹得当地人对其深恶痛绝,他越是折腾的欢,接下来就对李琛收服人心越有利,两军对比之下,兖州地方士绅百姓自然而然会觉得在他李琛的治下,比起在袁术之下要强得多!
所以李琛一点都不着急去追杀袁术,就由着袁术跑到山阳郡和任城去瞎折腾,等回头腾出手的时候再慢慢收拾他。
曹操虽然拿下了雍丘,杀了张超和张氏满门,但是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现如今他面对的局势依旧是非常险恶。
李琛夺取济阴郡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曹操军前,正在济阴郡之中四处剿匪,安抚济阴郡地方,但是却迟迟没有发兵来陈留,态度十分可疑。
而现如今他和吕布对峙于陈留一带,形成了僵持状态,谁都拿谁没有办法,这让曹操心急如焚。
他眼下这两三万兵马,天天人吃马嚼,仅靠着了了的陈留南部几个县来支应,眼下刚刚夏收,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下去,现有征集到的粮秣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就要耗尽。
但是相对来说吕布那边的情况却要好得多,吕布有东郡那边的支持,也有张邈的支持,粮秣方面要比他宽裕不少,双方即便是僵持下去,也是吕布占便宜,另外士气方面,也明显是吕布军要高很多。
虽然吕布兵力不如他的多,但是吕布麾下的兵马相对来说,比他这边的精锐一些,手下的部将们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并州悍将,形势对他曹操来说十分不利。
而且曹操隐约已经感觉到,李琛之所以顿兵于济阴郡之中没有前来找自己的麻烦,根本不是对他曹操顾及旧情,自从他宣布帮着陶谦对付李琛的那天起,他们之间的所有友情就已经彻底完了。
当他率军踏入到豫州境内的那一天,双方其实已经关系彻底破裂,彻底走到了敌对面上,而李琛现在迟迟不发兵前来陈留,应该是在坐山观虎斗,坐等他和吕布之间厮杀下去,最终拼的两败俱伤的时候,趁机攻取陈留郡。
到时候不管他和吕布谁能在这一仗之中胜出,都已经是强弩之末、精疲力竭了,那时候李琛再出兵陈留,不管他和吕布谁胜出,都笑不到最后,只能给李琛做嫁衣。
这才是曹操最为担忧的事情,可是眼下这个状况,曹操又无路可走,现在他真的开始后悔了,后悔这次不该如此冲动,为了陶谦出头,却把自己给折了进去。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一向信任的张邈还有那陈宫,居然会在他背后狠狠的给他来了这么一刀,几乎要了他的性命,让他之前数年间的努力,几乎都化为了乌有,差不多算是完全付之东流了。
他同时也非常恼恨那些兖州的地方官吏们,各个都是墙头草,在这个时候,居然会纷纷叛投吕布,亦或是叛投了李琛。
面对着眼下的这种境况,曹操真的是后悔了,可是却又不敢在手下的兵将们面前表露出来,平时对着手下的兵将们,还要装出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但是一旦回到自己帐中的时候,曹操就困坐愁城,不管怎么苦思冥想,都想不出来更好的办法!
手下的谋士倒是给曹操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派人前往冀州向袁绍求援,毕竟截至目前为止,他始终都没有和袁绍反目,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表面的盟友关系,所以这个时候,只有向袁绍求援,希望袁绍发兵前来帮他对付吕布和李琛这两头恶虎了。
更何况这次他和李琛反目,背后也有袁绍的推波助澜,袁绍自从李琛夺了袁术的南阳之后,便对李琛极其不满,和李琛反目已经基本上公开化了。
这次也是袁绍力主和他合作发兵讨伐李琛,襄助徐州陶谦,他不过是早了一步动手罢了,结果却成了可笑的出头鸟。
他到底还是低估了李琛的强悍,高估了陶谦的能力,他发出讨李檄文出兵之前,还误以为陶谦再不济也能在郯城坚持个两三个月时间,陶谦自己也信誓旦旦的保证,即便是打不过李琛,但是守住郯城以及眼下他的地盘还是没有问题的。
谁有想到,他们所有人都高估了陶谦的能力,最终他这边刚刚出兵,陶谦就被李琛给灭了,原来的愿望和计划也都彻底变成了泡影。
曹操虽然很自信,但是同时也很有自知之明,他一直以来都很敬佩李琛,对于李琛的能力是敬佩不已,他始终都想不出来,李琛这样一个寒门子弟,为什么拥有如此强的能力,打仗他堪称眼下大汉之中的第一名将了,连治政方面,也做的是出类拔萃。
明明李琛在他辖地之中坚持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可是偏偏李琛还能拥有很多的财政收入,足以供养他的大批精兵,这让曹操十分郁闷,李琛的治政方式,可以说颠覆了他原来的很多认知,让他觉得不理解。
可是李琛治政的效果却在哪儿摆着,他治下的百姓负担很轻,安居乐业,辖域之中,地方平靖,手中钱粮丰盈,处处都透出一种新的气象。
这也是让曹操对李琛十分嫉妒的一个原因,因为曹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当自负之人,始终坚持认为,他曹操才是治世能臣,在这天底下,能和他曹操相媲美的人没有几个,但是在李琛面前,和李琛一比,曹操却处处落於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