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刺激
上元节以后,春耕伊始,可能是存稿用光的缘故,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都过于敏感的《水浒传》终于放缓了更新速度。但是,由此在朝堂上引发的一系列事端却才刚刚开始。
这其中,首先做出针对性反应的人,或者说第一个跳出来的人破有些出乎所有人意料,却居然是侍御史李经。
而李经上来针对的点也极为有趣。
话说,春耕时期,蹴鞠赛照例休赛。所以,原本用来当做《水浒传》连载载体的蹴鞠赛单也发生了变化,赛事信息消失了,《水浒传》从背面来到正面,而背面则恢复成了各家正店的酒水、外卖的广告。
广而告之,理所当然是赵官家的手笔,很早就在蹴鞠赛单子后面出现了,一般是那些正店吹嘘一下本家的酒最正,风景最好,那个外卖宰相吃了都说好啥的……反倒是之前来源不明的什么《水浒传》稀里糊涂的取代了这些广告。
然而,正是这些很早就依附着蹴鞠赛单出现,此时彻底顶替了蹴鞠赛单的广告单子,引发了春耕期间朝堂上第一波动荡。
正月下旬,御史李经忽然上书弹劾,说这种一半广告一半小说的传单违背了国家法度。
李经的逻辑很简单,也很直接:
按照他的说法,之前蹴鞠赛是有开封府参与的半官方性质群体活动,这种情况下发出传单,讲解对局双方态势、标注比赛日期座位等等是有官方通告性质的。而广告也好、小说也罢,趁机利用传单背面空间,则是一种无害的依附行径。
但现在,没有了蹴鞠比赛,这种本身由广告与小说组成的传单就不算是蹴鞠塞单了,而不是蹴鞠赛单,它就没有了官方印刷品的性质,就是一种私自发行的违禁报刊。
这种东西,不能因为它眼下无害,就允许它出现,否则一定会被奸人钻了空子,将来用作妖言惑众。
不得不说,李经做了许多年御史后,终于学聪明了,这次弹劾,逻辑清晰无误,直接打了包括辛勤更新小说的赵官家在内许多人一个哑口无言。
顺便也让所有人不得不去面对问题的真正关键所在——那就是到底要不要放开报禁?
毕竟,早在年节前,李经的长兄李纲就曾公开上书要求放开报禁的,而一旦放开报禁,最大得利者无疑是南方的道学书院与大量南方籍贯的退休官员,因为眼下只有他们能够在邸报之外维持一份受众广阔、影响力颇大的民报。
相对应来说,中原士大夫便是有心,在已经有一份邸报的状态下,再搞一份民报也未免有些力不从心,而关西、巴蜀那两地又素来不成气候。
故此,朝廷一直拒绝讨论这个话题,再加上赵官家直接出走军中,这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转回眼前,其实只说小说的话,还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再弄个官方传单什么的,或者干脆换地方正经版印出书,这些都很可行,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报禁这个议题总是要面对的。
而这一次,赵官家也确实没有躲避,乃是大大方方将李经的弹劾发给了都省,而且根本不用李经或者李纲再专门上书点破这个问题,直接要都省指着这个奏疏去讨论报禁的事情。
争论非常激烈,但得出的结果却简单至极。
且说,事到如今,邸报的作用已经无须质疑了,不光是宋人看自家的邸报,连金人都看大宋的邸报,甚至契丹人也看——有传闻说耶律大石从兰州动身时专门往兰州城内寻当地知州索求了之前几乎所有的邸报,而且专门要求他们留驻在兰州大市场的官员将邸报抄录,不远千里往西面送。
完全可以说,天底下所有识字的人,都已经习惯了从邸报上获取大宋官方消息。
非只如此,邸报上的诗词歌赋小说只要登出来会成为文人讨论的对象,发表者也会立即扬名天下,经过邸报认证的词人才是词人还用多说?
邸报上的原学实验则会被赵官家拿出来亲自演示学习,而且还会在经筵上进行复制表演,甚至有传闻说往后几年太学乃至于殿试中都会适当增加部分原学实验的考题,这又意味着什么?
所以,当有人想再弄一份‘新邸报’的时候,却是毫无疑问的遭遇到了中枢官吏们的集体反对……不仅仅是素来态度比较激进的木党,也就是西府相公张浚那边,便是素来同情南方那群退休官吏的水党,也就是都省相公赵鼎为代表的大批持重官员,都表达了正式而严肃的反对意见。
甚至,就连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李光在听取了其余几名御史的进言,外加几名重臣好友的意见后,都与李经产生了明确的分歧。
没办法,这是中央集权制度下中枢官吏的本能,他们尽管内部会有各种分歧,甚至在特定问题上分歧严重,但在共同面对更外层政治结构时还是本能就不愿意让渡出任何权力来,也不愿意看到任何不受控的局面。
你可以在中枢这里搞秘阁、搞公阁,在鸿胪寺名下搞邸报,这都没问题,但你想让朝堂分权给地方,对不起,拿圣旨来……拿来干吗?找茬让赵官家收回旨意。
这种特性,使得马伸、李经等寥寥几人的意见与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当然了,都省毕竟是有水平的,他们很快就给出了一个滴水不漏的委婉处置意见:
首先,都省重新阐述了‘报禁’的范畴,只有刊登政令、经学、时势消息等严肃议题的传单形制物件才被严厉禁止。
其次,诗词歌赋小说等类,还有店铺广告、赛事安排等等,在以版印形式定期发放时,并不算在报类禁条之内……前提是前者无违禁内容,后者无虚假信息……只当是民间印书册分开来印就行。
最后,都省还留了点余地——所谓严厉禁止,也并非是决不许出现,只要经过官家允许,都省、枢密院审核,鸿胪寺报备,也是可以制定新报的。
第一回合,李经、马伸连着南方道学一系大败而归。
不过随即,原本就有些东京纸贵情状的东京城内纸价是真的变贵了。随着都省关于报禁的解释被等在了一月下旬新出的邸报上以后,原本在蹴鞠单上吃过甜头的正店、货栈、商社立即组建了各自的小报……虽然都省说了,这不是报,但东京士民还是习惯性称之为报。
其中,货栈、商社的报还算整洁些,只是内部发行,用来定期记录些诸如那里雨水多那里道路不好走之类的商业讯息。而各处正店就不免荒唐了许多,有些直接学着蹴鞠赛单那般版印《水浒传》,只是背后只有自家的独门广告;有些干脆去整理《西游降魔杂记》,然后依然背后是自家广告;还有些干脆只拿唐诗、千字文之类的做筏,效果反而更好。
除此之外,也有些正经的东西出现,比如吕本中就出面搞了两个小报……一个专门议论诗词,一个专门做地理风俗趣味新闻的,却不知道跟赵官家有没有关系了。
最后的最后,当然少不了和尚与道士,《目连救母》配佛经,《白蛇传》配阴阳八卦,端是奇招迭出。
而且看样子,这玩意应该很快会传播开来,便是江南也会迅速有些花招出来。
但这种情况,绝对是李经兄弟和马伸等始作俑者想不到的。
道学一派冲击报禁失败后,很快啊,第二回合便开始了,这次跳出来的是都省副相刘汲与开封府的阎孝忠。
刘汲通过都省上书,建议在春耕后于开封府大规模推行官家在后宫所做的桑基鱼塘加养鸡的技术。
这次总算是挠到了赵官家的心坎上,回京后一直很老实待在后宫写书的赵官家专门下旨,让诸宰执与开封府尹阎孝忠一起往后宫石亭前来议论。
此时,已经是一月底,春未暖透但花已绽开,因为去年冬日三大案引发的一系列政治气氛紧张,终于有了松动痕迹,政治团结氛围似乎即将回归。
“臣反对。”
御史中丞李光义正言辞,严肃抗辩。“此举劳民伤财,最终无益。”
赵官家稳坐不动,而首相赵鼎以下,所有人中,对上这位宪台,乃是一半皱眉一半肃穆。
“刘相公,原学讲究一个实事求是,那敢问,你说此事一旦推广于民生有利,到底计算清楚过没有?”
微微荡起南风的石亭前,李光丝毫不顾周围人反应,继续昂然质询刘汲:
“官家在这里种桑养鱼喂鸡,平日要多少人力,百余内侍的衣食物赏俸用可曾计算在内?”
“后宫的鸡鱼,便是平价,可一出来便被东华门外马行街的正店争抢购买,以至于需要贿赂内官是也不是,可寻常百姓有了出产哪里能像宫中卖的那么利索?”
“还有这般大的空地,后宫可以整理出来,哪家百姓有这个空地还不种上庄稼?”
“而且挖池塘、移种桑树,要不要费时费力,要不要用钱用物?寻常百姓家哪里能处置妥当?”
“更重要一点是,后宫这里是不要纳税赋的,百姓弄这个,要也不要?”
一连串的询问之后,赵官家依然稳坐不动,而其余几名宰执也依然面不改色。
当然,被问到了头上,刘汲自然要转身从容相对:“李中丞,你难道以为我等不知道你说的这些吗?便是官家难道不晓得这个道理?若非如此,官家在这里弄了三年的桑基鱼塘,缘何只在邸报上介绍过几次,却无直接谕旨传达?而我等又为何到今日才提?”
李光终于微滞,并本能去看了眼赵官家,而赵官家却只是对他笑了一笑:“李卿,你还有一条坏处没说出来……那就是桑农为天下重,后宫这里的桑基鱼塘,虽说是以南方田土狭小处的某些庄园布置引申过来的,但能否在北方推行适应,还是要经过验证的,否则一旦推行,结果水土不服,那才是真的灾祸……不过,这数年间,随着后宫这里出产稳定,也有少数本地大户人家仿效成功,那暂且不管其他如何,最起码此处是可以得出结论,黄河一线这般鸡、桑、渔并行的法子,还是能成的。”
李光稍显尴尬,却还是撑住了劲点头,然后又赶紧扭头去看刘汲,后者给他的压力更小些。
“李中丞。”出乎意料,接下来对上李光的居然是首相赵鼎。“都省今日提及此事是有确切方略的,而非奉迎之举……首先,你说的空地,在京城周边确实难寻,但在挨着黄河一线,因为之前军事紧张,除了官府指定的军屯、民屯外,很少有人愿意在彼处落户,却还是很有一些的空地可用的。便是中原各地,其他一些经历过兵祸的地方,不过三年,也未必没有空地可用。”
听到此话,不说李光,便是赵官家也微微心动,然后重新想起了张荣提及的捣冰之事。
“其次,至于李中丞说的成本、赋税之论,也未免有些求全责备了,只说此番设计,是不是比单个种桑、单个养鱼、喂鸡来的巧妙省事些?若是,那它便是比眼下许多农庄去处更省一些的东西,而非是拿着后宫这里强做比较。”就在赵官家心思飘忽的时候,赵鼎却早已经继续跟上。“何况,既然是以黄河一线推行,如果鸡鱼自用之外尚有结余,却也整好可以卖给军营,以提升军队伙食,强壮士卒,而想来军屯庄内多有退伍士卒,有功士卒的授田也在那里,军营应该不会强取豪夺才对。”
“若是这般说来,若能限制在沿黄河一线,军屯、民屯周边,倒也不是不行。”李光被赵鼎一一驳斥后,选择了适时退让,他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恐怕是赵官家与赵鼎主导的,刘汲和阎孝忠只是出面人和执行人。
“而且都省也好,官家也罢,哪有中丞这般胆大?黄河一线是断断不敢直接推广的。”那边李光刚刚想到阎孝忠,身材矮小的阎孝忠便忽然冷笑插嘴。“奏疏上明明说的清楚,是要从开封府这里弄出来,先做个试点的,开封府若成,再往郑州、滑州走过去,郑州、滑州成了,再去弄洛阳、京东……而且,若从开封府做起,还可以让官家出面,直接在宣德楼这里仿效卖国债一般,直接发低息乃至于无息青苗贷,让沿河各处军屯、民屯依照屯点村落前来统一专贷专用!哪里就要李中丞一定要跳出毛病来才行?”
李光原本已经准备放弃针对此事的争论,但见到阎孝忠这幅姿态,却是老毛病直接再犯,瞬间就便起了抵触之意,然后当即反驳:“若是以村庄为主进行专贷,岂不是也要以村庄为主做这种事情?焉知不会有狡猾吏员、霸痞,从中渔利侵占?”
“确有此虑。”
坐在那边的赵官家再度适时插嘴道。“但沿河军屯、民屯,多是建炎二年、三年朝廷回归东京后,统一安置的村庄,里面许多军伍人,霸痞还是少一些的。且与此虑相比,这些屯点基本上都是杂姓,素来无宗族活动,年节祭祖、中秋上坟都没个去处,这不是好事,最起码常有食菜魔教趁机侵袭,以至于成祸。所以,朕的意思是,此事若能成,便以无息做诱,许他们自决,看看能不能仿效南方的族产,专以此类桑基鱼塘设置一些村产……”
这话一出来,上上齐齐若有所思,李光也陡然醒悟,却又勉力笑对:“若如此,倒是臣思虑不周了!此事,臣以为可行,且御史台可发两位御史,沿河左右巡视,专门监察此事。”
赵玖欣慰颔首。
话说,赵玖最后提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切中了这群官僚们要害的东西——那就是村社集体财产,以及相应的村社集体活动。
须知道,不管所谓大宋朝的城市化进度有厉害,这年头的大宋,依然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世纪皇权社会,而偏偏和其他所有地方一样,碍于生产力和组织先进度的问题,皇权的末梢结构是难以触及到最底层老百姓,也就是所谓皇权不下乡的意思。
而这种情况,就会滋生问题。
首先是小农经济的脆弱,使得基层百姓在高利贷与租息盘剥面前变得毫无抵抗能力,而这种脆弱,又会使得诸如摩尼教这种具有贫民自助保险业务的宗教趁虚而入,挡都挡不住,最后就是民不聊生,和邪教泛滥,最最后就是揭竿而起。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荒诞的现实在于,皇权如果强行入乡社,反而会造成更大混乱与损害——因为在皇权时代,跟官府比起来,什么和尚道士地主都简直算是白莲花!
甚至,那些和尚道士地主之所以能够盘剥百姓,敲骨吸髓,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附于皇权后的作恶。
这种情况,再过八百年都难以改变。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温和的基层组织形式,既能对上服从统治,又能对下起到安抚作用。
历史上占据这个位置的不是别的东西,正是宗族。
而宗族想要起到切实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故此,族产这个东西的作用毋庸置疑。
那么成制度的族产又是谁发明的呢?
答案是范仲淹。
范仲淹发明了族产之后,立即得到大宋朝廷的强烈认可与提倡,并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
没办法,尽管族产和宗族在后来的时代那里是落后的代名词,但在眼下,面对着上方的皇权,村社内部的寺观、地主、高利贷者,以及最下层无孔不入的邪教结社,这已经是一种相对而言非常进步的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了。
回到眼下,对于赵玖来说,基层缺乏组织这个问题同样是切身存在的。
其实,赵官家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他要北伐,北伐需要兵强马壮,需要钱粮财帛,但也要内部的安定,与后方的缓和,而且随着他本人直接参与执政以后,也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从张荣哪里出来以后,回想着张荣的拷问,他心里一直难安,一直想针对某些群体做点事的,好像不做点事,连北伐都会失去意义一样……实际上,这也是他此番联合赵鼎发动此事的一个初衷。
推行桑基鱼塘的混合农业,然后专门做基层集体经济,正是他的一个尝试。
作为一个穿越者,赵玖当然知道封建宗族代表的落后,但他做了六年官家后同样也意识到,封建宗族能够成为往后八百年中国农村的主导者,是有它合理性与进步的,因为它最起码比封建时代的衙役更温和,比邪教自助更稳定。
更何况,他此时推行的,是仿效着族产,然后基于民屯、军屯的非宗族式集体经济,似乎相对于族产又有了一点掺杂了理想主义的进步。这玩意,将来或许会散架,然后被宗族重新取代,或许会和封建宗族一样沦为保守、落后的代名词,但最起码放在眼下,放在十二世纪的中国,似乎依然是有它的先进性的。
实际上,就连李光这种人都敏锐意识到了这件事情背后的含义,在直接驱除邪教、内里提升基层百姓生存稳定性这种目的面前……哪怕只是可能性的好处……也依然足以说服这群士大夫转而无条件支持这种举措。
唯一有些让人措手不及的是,原本很多人都以为这位官家会先针对北伐相关事宜搞事情,但他最终却先把这个事情提到了最前头。
李光立即转变立场,使这件事情立即以最高决议的形式得到了通过……确实是最高决议,宰执们在御前进行讨论,然后连御史中丞都举双手支持,那没有什么政治决议比这个来的更加通顺,更加高大上了。
此事讨论完毕。
随即,眼见着赵鼎、刘汲、阎孝忠等人面上皆有舒展自得之态,赵官家也似乎是数月间第一次展颜。犹豫了一下后,枢相张浚忽然阔步出列,就在亭前当众拱手:
“官家!臣前些日子读《水浒传》,心有所感,遂成五议!今日既然官家在前,宰执俱列,连御史中丞,正好抛出,请官家御判、同僚批正。”
难得心下有些放松的赵玖微微一怔,旋即笑对:“张卿是堂堂西府相公,有话便说……卿从《水浒传》中看出什么来了?”
“五件事而已。”
张浚低头答应,然后抬起头来,就在亭内外诸宰执、学士、舍人,乃至于内侍省大押班、御前班直二统制身前,昂然出声,却正是如今公文中流行的邸报体了:
“其一,曰扩军!御营当以眼下朝廷财力为限,稍微扩军至二十三四万,并于兰州、兴庆府、阴山设立御营后备兵站,以备万一之时,方便征调吐蕃、党项、契丹、蒙古零散部众成军!”
“其二,曰联盟!官家既在金河泊会盟天下诸夏,共议伐金,便当多加联络讨论,当召大理、南越、高丽使节至京城询问合议,当收蒙古两部、西域诸部、吐蕃诸部资子入朝,年少者进武学、太学,成年者入御前班直。”
“其三,曰安后!江南之地,之前便有方腊、钟相席卷东南荆襄,而自从岳飞平叛之后,虔州虔贼复起,江西路复又骚动,名臣权邦彦、郭仲荀本抗金砥柱,如今权邦彦服丧归朝,正合为江西路经略使,郭仲荀可发为御营后备总管,往江西路编练一万后备军士,以御营待遇减半……安后之余,必要之时亦可成军北上,襄助北伐!”
“其四,曰正名!靖康之耻,天下士人百姓羞愤之所在,昔日六贼伏诛,依然有靖康乱政,当请太上道君皇帝、太上渊圣皇帝,御笔亲写,自叙宣和、靖康之败种种,以正视听!而两河之失,也非财帛利益计较所在,国朝复两河,事关国家根基正斜,事关自官家以下,凡李纲、吕好问二公相,及臣等无数当国之士,立身正与不正,当请官家明发旨意于邸报,重申宋金之不两立!骨仇之难安寝!”
“其五,曰建财!北伐既不能缓,而国力依然艰难,当请户部制定规划,或三年、或五载,何以取财,何以恤民,何以积累,或国债、或兑爵、或交子务,虽有些许丢失大国颜面,亦不妨堂堂而示,以使天子诚意、国朝决心,使天下人尽知,国朝取之于民,实在万众一心,阖国北伐一用而已!”
话说,张浚说前两个的时候,石亭内外的天子、宰执,以及左右文武近臣们,还没有多大反应。只当是这位张枢相看到赵官家与都省合作这么紧密,一时吃醋,忍不住表现一番。
毕竟,扩军、联盟之事本就是西府该考虑,然后该做的事情,这种东西,西府应该早就在准备了,只是今日一时忍耐不住抛出来罢了。
可等到张德远说到安后这一条时,上下就有些惊异与认真了,因为此举隐隐有直接派河北出身激进派直接出兵镇压江南舆论的嫌疑。而且不得不承认,此举虽然有些不太和谐的嫌疑,却注定会是一个直接而有效的手段,也是对马伸等反对派的一次重大反击。
着实是一个狠招,狠得都不像是张德远的手笔。
当然,李光以及在场部分江南籍贯近臣,是瞬间起了反驳之意的。
然而,随着张浚继续说到其四,在场所有人却都为之变色,一时居然没人去想其三了……因为这位西府相公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诉所有人,靖康之耻必须要直接面对,而收复两河也必须要坚持,否则从亭中安坐的赵官家,到退休的相公们在内,所有的建炎以来执政集团的组成部分都要面对自己执政合法性的拷问!
与其遮遮掩掩,让老百姓说什么防范父兄,不如明白告诉天下人,丢了天下的正是那两个什么父兄,这两个人已经没有任何资格去享受国家待遇了!而当今的建炎天子与他的文武臣属们,也根本不是靠着什么之前的朝廷延续来做执政者的,而是靠守住两淮、是靠收复中原、是靠击退了女真人侵略!
同时,张浚也明白提醒所有尚有官身的人,不北伐,这个国家和这个朝廷就得国不正,立身不正!这根本不是经济账的问题!
至于最后,设置时间表,坦诚展示北伐准备的进度,更是要这个朝廷公开做出政治承诺!这更是破天荒的事情。
故此,听到最后,亭内外早已经鸦雀无声。
不过,在停了片刻后,到底是死死盯住张浚的赵官家率先在座中拂袖失笑:“德远,这些居然是从《水浒传》中得出来的吗?”
张浚坦然颔首:“正是如此!但非臣一人感悟!”
赵玖也旋即颔首,却是在其余人近乎于窒息的压力中拂袖起身,然后走上前去,一手握住尚有些惊疑的赵鼎,一手捉住了堂而皇之的张浚,然后扬声以对:
“唐太宗有房玄龄为之谋,杜如晦为之断,朕这个官家虽然不如唐太宗,却也有赵相公为朕固翼实后,张相公为朕一往无前。既是这般,前途虽然艰难,咱们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些天,倒是朕思虑过重了。”
言至此处,不待两位相公表态,赵玖便肃然回顾身侧几名学士、舍人,堂皇下谕:“先发旨意,以春耕后推行桑基鱼塘充村产之事,过几日,等此事开始做起来以后,便将今日奏对明发邸报,刺激天下!且观有谁不服,有谁难安,又有谁有什么话要说,什么事能做?!”
李光在内,石亭周边竟一时无人应声,唯桑叶新绿,摇曳作响。
这其中,首先做出针对性反应的人,或者说第一个跳出来的人破有些出乎所有人意料,却居然是侍御史李经。
而李经上来针对的点也极为有趣。
话说,春耕时期,蹴鞠赛照例休赛。所以,原本用来当做《水浒传》连载载体的蹴鞠赛单也发生了变化,赛事信息消失了,《水浒传》从背面来到正面,而背面则恢复成了各家正店的酒水、外卖的广告。
广而告之,理所当然是赵官家的手笔,很早就在蹴鞠赛单子后面出现了,一般是那些正店吹嘘一下本家的酒最正,风景最好,那个外卖宰相吃了都说好啥的……反倒是之前来源不明的什么《水浒传》稀里糊涂的取代了这些广告。
然而,正是这些很早就依附着蹴鞠赛单出现,此时彻底顶替了蹴鞠赛单的广告单子,引发了春耕期间朝堂上第一波动荡。
正月下旬,御史李经忽然上书弹劾,说这种一半广告一半小说的传单违背了国家法度。
李经的逻辑很简单,也很直接:
按照他的说法,之前蹴鞠赛是有开封府参与的半官方性质群体活动,这种情况下发出传单,讲解对局双方态势、标注比赛日期座位等等是有官方通告性质的。而广告也好、小说也罢,趁机利用传单背面空间,则是一种无害的依附行径。
但现在,没有了蹴鞠比赛,这种本身由广告与小说组成的传单就不算是蹴鞠塞单了,而不是蹴鞠赛单,它就没有了官方印刷品的性质,就是一种私自发行的违禁报刊。
这种东西,不能因为它眼下无害,就允许它出现,否则一定会被奸人钻了空子,将来用作妖言惑众。
不得不说,李经做了许多年御史后,终于学聪明了,这次弹劾,逻辑清晰无误,直接打了包括辛勤更新小说的赵官家在内许多人一个哑口无言。
顺便也让所有人不得不去面对问题的真正关键所在——那就是到底要不要放开报禁?
毕竟,早在年节前,李经的长兄李纲就曾公开上书要求放开报禁的,而一旦放开报禁,最大得利者无疑是南方的道学书院与大量南方籍贯的退休官员,因为眼下只有他们能够在邸报之外维持一份受众广阔、影响力颇大的民报。
相对应来说,中原士大夫便是有心,在已经有一份邸报的状态下,再搞一份民报也未免有些力不从心,而关西、巴蜀那两地又素来不成气候。
故此,朝廷一直拒绝讨论这个话题,再加上赵官家直接出走军中,这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转回眼前,其实只说小说的话,还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再弄个官方传单什么的,或者干脆换地方正经版印出书,这些都很可行,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报禁这个议题总是要面对的。
而这一次,赵官家也确实没有躲避,乃是大大方方将李经的弹劾发给了都省,而且根本不用李经或者李纲再专门上书点破这个问题,直接要都省指着这个奏疏去讨论报禁的事情。
争论非常激烈,但得出的结果却简单至极。
且说,事到如今,邸报的作用已经无须质疑了,不光是宋人看自家的邸报,连金人都看大宋的邸报,甚至契丹人也看——有传闻说耶律大石从兰州动身时专门往兰州城内寻当地知州索求了之前几乎所有的邸报,而且专门要求他们留驻在兰州大市场的官员将邸报抄录,不远千里往西面送。
完全可以说,天底下所有识字的人,都已经习惯了从邸报上获取大宋官方消息。
非只如此,邸报上的诗词歌赋小说只要登出来会成为文人讨论的对象,发表者也会立即扬名天下,经过邸报认证的词人才是词人还用多说?
邸报上的原学实验则会被赵官家拿出来亲自演示学习,而且还会在经筵上进行复制表演,甚至有传闻说往后几年太学乃至于殿试中都会适当增加部分原学实验的考题,这又意味着什么?
所以,当有人想再弄一份‘新邸报’的时候,却是毫无疑问的遭遇到了中枢官吏们的集体反对……不仅仅是素来态度比较激进的木党,也就是西府相公张浚那边,便是素来同情南方那群退休官吏的水党,也就是都省相公赵鼎为代表的大批持重官员,都表达了正式而严肃的反对意见。
甚至,就连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李光在听取了其余几名御史的进言,外加几名重臣好友的意见后,都与李经产生了明确的分歧。
没办法,这是中央集权制度下中枢官吏的本能,他们尽管内部会有各种分歧,甚至在特定问题上分歧严重,但在共同面对更外层政治结构时还是本能就不愿意让渡出任何权力来,也不愿意看到任何不受控的局面。
你可以在中枢这里搞秘阁、搞公阁,在鸿胪寺名下搞邸报,这都没问题,但你想让朝堂分权给地方,对不起,拿圣旨来……拿来干吗?找茬让赵官家收回旨意。
这种特性,使得马伸、李经等寥寥几人的意见与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当然了,都省毕竟是有水平的,他们很快就给出了一个滴水不漏的委婉处置意见:
首先,都省重新阐述了‘报禁’的范畴,只有刊登政令、经学、时势消息等严肃议题的传单形制物件才被严厉禁止。
其次,诗词歌赋小说等类,还有店铺广告、赛事安排等等,在以版印形式定期发放时,并不算在报类禁条之内……前提是前者无违禁内容,后者无虚假信息……只当是民间印书册分开来印就行。
最后,都省还留了点余地——所谓严厉禁止,也并非是决不许出现,只要经过官家允许,都省、枢密院审核,鸿胪寺报备,也是可以制定新报的。
第一回合,李经、马伸连着南方道学一系大败而归。
不过随即,原本就有些东京纸贵情状的东京城内纸价是真的变贵了。随着都省关于报禁的解释被等在了一月下旬新出的邸报上以后,原本在蹴鞠单上吃过甜头的正店、货栈、商社立即组建了各自的小报……虽然都省说了,这不是报,但东京士民还是习惯性称之为报。
其中,货栈、商社的报还算整洁些,只是内部发行,用来定期记录些诸如那里雨水多那里道路不好走之类的商业讯息。而各处正店就不免荒唐了许多,有些直接学着蹴鞠赛单那般版印《水浒传》,只是背后只有自家的独门广告;有些干脆去整理《西游降魔杂记》,然后依然背后是自家广告;还有些干脆只拿唐诗、千字文之类的做筏,效果反而更好。
除此之外,也有些正经的东西出现,比如吕本中就出面搞了两个小报……一个专门议论诗词,一个专门做地理风俗趣味新闻的,却不知道跟赵官家有没有关系了。
最后的最后,当然少不了和尚与道士,《目连救母》配佛经,《白蛇传》配阴阳八卦,端是奇招迭出。
而且看样子,这玩意应该很快会传播开来,便是江南也会迅速有些花招出来。
但这种情况,绝对是李经兄弟和马伸等始作俑者想不到的。
道学一派冲击报禁失败后,很快啊,第二回合便开始了,这次跳出来的是都省副相刘汲与开封府的阎孝忠。
刘汲通过都省上书,建议在春耕后于开封府大规模推行官家在后宫所做的桑基鱼塘加养鸡的技术。
这次总算是挠到了赵官家的心坎上,回京后一直很老实待在后宫写书的赵官家专门下旨,让诸宰执与开封府尹阎孝忠一起往后宫石亭前来议论。
此时,已经是一月底,春未暖透但花已绽开,因为去年冬日三大案引发的一系列政治气氛紧张,终于有了松动痕迹,政治团结氛围似乎即将回归。
“臣反对。”
御史中丞李光义正言辞,严肃抗辩。“此举劳民伤财,最终无益。”
赵官家稳坐不动,而首相赵鼎以下,所有人中,对上这位宪台,乃是一半皱眉一半肃穆。
“刘相公,原学讲究一个实事求是,那敢问,你说此事一旦推广于民生有利,到底计算清楚过没有?”
微微荡起南风的石亭前,李光丝毫不顾周围人反应,继续昂然质询刘汲:
“官家在这里种桑养鱼喂鸡,平日要多少人力,百余内侍的衣食物赏俸用可曾计算在内?”
“后宫的鸡鱼,便是平价,可一出来便被东华门外马行街的正店争抢购买,以至于需要贿赂内官是也不是,可寻常百姓有了出产哪里能像宫中卖的那么利索?”
“还有这般大的空地,后宫可以整理出来,哪家百姓有这个空地还不种上庄稼?”
“而且挖池塘、移种桑树,要不要费时费力,要不要用钱用物?寻常百姓家哪里能处置妥当?”
“更重要一点是,后宫这里是不要纳税赋的,百姓弄这个,要也不要?”
一连串的询问之后,赵官家依然稳坐不动,而其余几名宰执也依然面不改色。
当然,被问到了头上,刘汲自然要转身从容相对:“李中丞,你难道以为我等不知道你说的这些吗?便是官家难道不晓得这个道理?若非如此,官家在这里弄了三年的桑基鱼塘,缘何只在邸报上介绍过几次,却无直接谕旨传达?而我等又为何到今日才提?”
李光终于微滞,并本能去看了眼赵官家,而赵官家却只是对他笑了一笑:“李卿,你还有一条坏处没说出来……那就是桑农为天下重,后宫这里的桑基鱼塘,虽说是以南方田土狭小处的某些庄园布置引申过来的,但能否在北方推行适应,还是要经过验证的,否则一旦推行,结果水土不服,那才是真的灾祸……不过,这数年间,随着后宫这里出产稳定,也有少数本地大户人家仿效成功,那暂且不管其他如何,最起码此处是可以得出结论,黄河一线这般鸡、桑、渔并行的法子,还是能成的。”
李光稍显尴尬,却还是撑住了劲点头,然后又赶紧扭头去看刘汲,后者给他的压力更小些。
“李中丞。”出乎意料,接下来对上李光的居然是首相赵鼎。“都省今日提及此事是有确切方略的,而非奉迎之举……首先,你说的空地,在京城周边确实难寻,但在挨着黄河一线,因为之前军事紧张,除了官府指定的军屯、民屯外,很少有人愿意在彼处落户,却还是很有一些的空地可用的。便是中原各地,其他一些经历过兵祸的地方,不过三年,也未必没有空地可用。”
听到此话,不说李光,便是赵官家也微微心动,然后重新想起了张荣提及的捣冰之事。
“其次,至于李中丞说的成本、赋税之论,也未免有些求全责备了,只说此番设计,是不是比单个种桑、单个养鱼、喂鸡来的巧妙省事些?若是,那它便是比眼下许多农庄去处更省一些的东西,而非是拿着后宫这里强做比较。”就在赵官家心思飘忽的时候,赵鼎却早已经继续跟上。“何况,既然是以黄河一线推行,如果鸡鱼自用之外尚有结余,却也整好可以卖给军营,以提升军队伙食,强壮士卒,而想来军屯庄内多有退伍士卒,有功士卒的授田也在那里,军营应该不会强取豪夺才对。”
“若是这般说来,若能限制在沿黄河一线,军屯、民屯周边,倒也不是不行。”李光被赵鼎一一驳斥后,选择了适时退让,他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恐怕是赵官家与赵鼎主导的,刘汲和阎孝忠只是出面人和执行人。
“而且都省也好,官家也罢,哪有中丞这般胆大?黄河一线是断断不敢直接推广的。”那边李光刚刚想到阎孝忠,身材矮小的阎孝忠便忽然冷笑插嘴。“奏疏上明明说的清楚,是要从开封府这里弄出来,先做个试点的,开封府若成,再往郑州、滑州走过去,郑州、滑州成了,再去弄洛阳、京东……而且,若从开封府做起,还可以让官家出面,直接在宣德楼这里仿效卖国债一般,直接发低息乃至于无息青苗贷,让沿河各处军屯、民屯依照屯点村落前来统一专贷专用!哪里就要李中丞一定要跳出毛病来才行?”
李光原本已经准备放弃针对此事的争论,但见到阎孝忠这幅姿态,却是老毛病直接再犯,瞬间就便起了抵触之意,然后当即反驳:“若是以村庄为主进行专贷,岂不是也要以村庄为主做这种事情?焉知不会有狡猾吏员、霸痞,从中渔利侵占?”
“确有此虑。”
坐在那边的赵官家再度适时插嘴道。“但沿河军屯、民屯,多是建炎二年、三年朝廷回归东京后,统一安置的村庄,里面许多军伍人,霸痞还是少一些的。且与此虑相比,这些屯点基本上都是杂姓,素来无宗族活动,年节祭祖、中秋上坟都没个去处,这不是好事,最起码常有食菜魔教趁机侵袭,以至于成祸。所以,朕的意思是,此事若能成,便以无息做诱,许他们自决,看看能不能仿效南方的族产,专以此类桑基鱼塘设置一些村产……”
这话一出来,上上齐齐若有所思,李光也陡然醒悟,却又勉力笑对:“若如此,倒是臣思虑不周了!此事,臣以为可行,且御史台可发两位御史,沿河左右巡视,专门监察此事。”
赵玖欣慰颔首。
话说,赵玖最后提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切中了这群官僚们要害的东西——那就是村社集体财产,以及相应的村社集体活动。
须知道,不管所谓大宋朝的城市化进度有厉害,这年头的大宋,依然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世纪皇权社会,而偏偏和其他所有地方一样,碍于生产力和组织先进度的问题,皇权的末梢结构是难以触及到最底层老百姓,也就是所谓皇权不下乡的意思。
而这种情况,就会滋生问题。
首先是小农经济的脆弱,使得基层百姓在高利贷与租息盘剥面前变得毫无抵抗能力,而这种脆弱,又会使得诸如摩尼教这种具有贫民自助保险业务的宗教趁虚而入,挡都挡不住,最后就是民不聊生,和邪教泛滥,最最后就是揭竿而起。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荒诞的现实在于,皇权如果强行入乡社,反而会造成更大混乱与损害——因为在皇权时代,跟官府比起来,什么和尚道士地主都简直算是白莲花!
甚至,那些和尚道士地主之所以能够盘剥百姓,敲骨吸髓,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附于皇权后的作恶。
这种情况,再过八百年都难以改变。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温和的基层组织形式,既能对上服从统治,又能对下起到安抚作用。
历史上占据这个位置的不是别的东西,正是宗族。
而宗族想要起到切实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故此,族产这个东西的作用毋庸置疑。
那么成制度的族产又是谁发明的呢?
答案是范仲淹。
范仲淹发明了族产之后,立即得到大宋朝廷的强烈认可与提倡,并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
没办法,尽管族产和宗族在后来的时代那里是落后的代名词,但在眼下,面对着上方的皇权,村社内部的寺观、地主、高利贷者,以及最下层无孔不入的邪教结社,这已经是一种相对而言非常进步的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了。
回到眼下,对于赵玖来说,基层缺乏组织这个问题同样是切身存在的。
其实,赵官家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他要北伐,北伐需要兵强马壮,需要钱粮财帛,但也要内部的安定,与后方的缓和,而且随着他本人直接参与执政以后,也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从张荣哪里出来以后,回想着张荣的拷问,他心里一直难安,一直想针对某些群体做点事的,好像不做点事,连北伐都会失去意义一样……实际上,这也是他此番联合赵鼎发动此事的一个初衷。
推行桑基鱼塘的混合农业,然后专门做基层集体经济,正是他的一个尝试。
作为一个穿越者,赵玖当然知道封建宗族代表的落后,但他做了六年官家后同样也意识到,封建宗族能够成为往后八百年中国农村的主导者,是有它合理性与进步的,因为它最起码比封建时代的衙役更温和,比邪教自助更稳定。
更何况,他此时推行的,是仿效着族产,然后基于民屯、军屯的非宗族式集体经济,似乎相对于族产又有了一点掺杂了理想主义的进步。这玩意,将来或许会散架,然后被宗族重新取代,或许会和封建宗族一样沦为保守、落后的代名词,但最起码放在眼下,放在十二世纪的中国,似乎依然是有它的先进性的。
实际上,就连李光这种人都敏锐意识到了这件事情背后的含义,在直接驱除邪教、内里提升基层百姓生存稳定性这种目的面前……哪怕只是可能性的好处……也依然足以说服这群士大夫转而无条件支持这种举措。
唯一有些让人措手不及的是,原本很多人都以为这位官家会先针对北伐相关事宜搞事情,但他最终却先把这个事情提到了最前头。
李光立即转变立场,使这件事情立即以最高决议的形式得到了通过……确实是最高决议,宰执们在御前进行讨论,然后连御史中丞都举双手支持,那没有什么政治决议比这个来的更加通顺,更加高大上了。
此事讨论完毕。
随即,眼见着赵鼎、刘汲、阎孝忠等人面上皆有舒展自得之态,赵官家也似乎是数月间第一次展颜。犹豫了一下后,枢相张浚忽然阔步出列,就在亭前当众拱手:
“官家!臣前些日子读《水浒传》,心有所感,遂成五议!今日既然官家在前,宰执俱列,连御史中丞,正好抛出,请官家御判、同僚批正。”
难得心下有些放松的赵玖微微一怔,旋即笑对:“张卿是堂堂西府相公,有话便说……卿从《水浒传》中看出什么来了?”
“五件事而已。”
张浚低头答应,然后抬起头来,就在亭内外诸宰执、学士、舍人,乃至于内侍省大押班、御前班直二统制身前,昂然出声,却正是如今公文中流行的邸报体了:
“其一,曰扩军!御营当以眼下朝廷财力为限,稍微扩军至二十三四万,并于兰州、兴庆府、阴山设立御营后备兵站,以备万一之时,方便征调吐蕃、党项、契丹、蒙古零散部众成军!”
“其二,曰联盟!官家既在金河泊会盟天下诸夏,共议伐金,便当多加联络讨论,当召大理、南越、高丽使节至京城询问合议,当收蒙古两部、西域诸部、吐蕃诸部资子入朝,年少者进武学、太学,成年者入御前班直。”
“其三,曰安后!江南之地,之前便有方腊、钟相席卷东南荆襄,而自从岳飞平叛之后,虔州虔贼复起,江西路复又骚动,名臣权邦彦、郭仲荀本抗金砥柱,如今权邦彦服丧归朝,正合为江西路经略使,郭仲荀可发为御营后备总管,往江西路编练一万后备军士,以御营待遇减半……安后之余,必要之时亦可成军北上,襄助北伐!”
“其四,曰正名!靖康之耻,天下士人百姓羞愤之所在,昔日六贼伏诛,依然有靖康乱政,当请太上道君皇帝、太上渊圣皇帝,御笔亲写,自叙宣和、靖康之败种种,以正视听!而两河之失,也非财帛利益计较所在,国朝复两河,事关国家根基正斜,事关自官家以下,凡李纲、吕好问二公相,及臣等无数当国之士,立身正与不正,当请官家明发旨意于邸报,重申宋金之不两立!骨仇之难安寝!”
“其五,曰建财!北伐既不能缓,而国力依然艰难,当请户部制定规划,或三年、或五载,何以取财,何以恤民,何以积累,或国债、或兑爵、或交子务,虽有些许丢失大国颜面,亦不妨堂堂而示,以使天子诚意、国朝决心,使天下人尽知,国朝取之于民,实在万众一心,阖国北伐一用而已!”
话说,张浚说前两个的时候,石亭内外的天子、宰执,以及左右文武近臣们,还没有多大反应。只当是这位张枢相看到赵官家与都省合作这么紧密,一时吃醋,忍不住表现一番。
毕竟,扩军、联盟之事本就是西府该考虑,然后该做的事情,这种东西,西府应该早就在准备了,只是今日一时忍耐不住抛出来罢了。
可等到张德远说到安后这一条时,上下就有些惊异与认真了,因为此举隐隐有直接派河北出身激进派直接出兵镇压江南舆论的嫌疑。而且不得不承认,此举虽然有些不太和谐的嫌疑,却注定会是一个直接而有效的手段,也是对马伸等反对派的一次重大反击。
着实是一个狠招,狠得都不像是张德远的手笔。
当然,李光以及在场部分江南籍贯近臣,是瞬间起了反驳之意的。
然而,随着张浚继续说到其四,在场所有人却都为之变色,一时居然没人去想其三了……因为这位西府相公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诉所有人,靖康之耻必须要直接面对,而收复两河也必须要坚持,否则从亭中安坐的赵官家,到退休的相公们在内,所有的建炎以来执政集团的组成部分都要面对自己执政合法性的拷问!
与其遮遮掩掩,让老百姓说什么防范父兄,不如明白告诉天下人,丢了天下的正是那两个什么父兄,这两个人已经没有任何资格去享受国家待遇了!而当今的建炎天子与他的文武臣属们,也根本不是靠着什么之前的朝廷延续来做执政者的,而是靠守住两淮、是靠收复中原、是靠击退了女真人侵略!
同时,张浚也明白提醒所有尚有官身的人,不北伐,这个国家和这个朝廷就得国不正,立身不正!这根本不是经济账的问题!
至于最后,设置时间表,坦诚展示北伐准备的进度,更是要这个朝廷公开做出政治承诺!这更是破天荒的事情。
故此,听到最后,亭内外早已经鸦雀无声。
不过,在停了片刻后,到底是死死盯住张浚的赵官家率先在座中拂袖失笑:“德远,这些居然是从《水浒传》中得出来的吗?”
张浚坦然颔首:“正是如此!但非臣一人感悟!”
赵玖也旋即颔首,却是在其余人近乎于窒息的压力中拂袖起身,然后走上前去,一手握住尚有些惊疑的赵鼎,一手捉住了堂而皇之的张浚,然后扬声以对:
“唐太宗有房玄龄为之谋,杜如晦为之断,朕这个官家虽然不如唐太宗,却也有赵相公为朕固翼实后,张相公为朕一往无前。既是这般,前途虽然艰难,咱们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这些天,倒是朕思虑过重了。”
言至此处,不待两位相公表态,赵玖便肃然回顾身侧几名学士、舍人,堂皇下谕:“先发旨意,以春耕后推行桑基鱼塘充村产之事,过几日,等此事开始做起来以后,便将今日奏对明发邸报,刺激天下!且观有谁不服,有谁难安,又有谁有什么话要说,什么事能做?!”
李光在内,石亭周边竟一时无人应声,唯桑叶新绿,摇曳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