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13节
就在这时便有官宦长声幺幺地唱道:“皇帝驾到!”
郭绍很快出现在了门口,符金盏隐约感觉到这里的气息都顿时一变。不仅是因为郭绍长得高壮、是这里唯一的须眉,更有他投足之间的感觉,与宦官和妇人们全然不同。
郭绍的动作完全不拖泥带水。他的步伐沉稳、表情温和,但眼睛里仿佛燃着某种火焰,如同一碗烈酒,立刻冲散了这里妇人聚集软绵绵的气息。
二人当众客气地见礼,到一张圆桌旁边的腰圆凳上落座。
符金盏在不经意间,不由得用手指从自己的脸颊上向耳鬓抚摸了一下,很注意自己的容貌。她心里的感受已与平时全然不同,很奇怪,见到郭绍什么也没做,但与某个她感兴趣的人在一起,就算什么也不做也会陷入更激动的情绪里。
符金盏的目光闪烁,没有一直盯着郭绍看,只是时不时不经意瞅他一眼。旁边还有别人,一些机灵的人从人的眼神里就能确定很多事。
这是郭绍对着穆尚宫挥了挥手,一旁的宫女便急忙退出了殿室。
符金盏这才细致地打量着郭绍的脸。
郭绍轻声道:“大事已差不多能确定了。”
符金盏听到他的声音十分坚定,已知道郭绍说的大事是北伐。其实内侍省监曹泰是符金盏的心腹,会经常性地把朝政的事告诉符金盏,她想不知道都难;但她不想和郭绍提这种事,军国大事还得让他扛着。
辽国数十年来声威很盛,晋朝甚至自认儿皇帝,至少中原人都认可辽国是强国。符金盏本来还想劝郭绍不能心急,但一时间她又不想说了。
她爱看郭绍雄心勃勃的样子,她不喜欢男子暮气沉沉。
符金盏已经受够了无所依靠,什么都靠自己费尽心血、还要担惊受怕的日子。她不希望自己多年提拔培养的男人,变得消沉颓废。
因为她从来不想做武则天,女子就应该去获取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悲哀的妇人才会只追求权力财富。符金盏精通文书,有理政之才,前朝就是皇后,也有名气声威,她却不愿意借势去争取外廷权力。
她洞察诸须眉丈夫,有时觉得男子活的就是一口心气。没有了那口气,他们就会放纵懒散,甚至最后连脸面尊严都不要。
符金盏看看现在的郭绍,已位极人世,若只是为了保住皇位和富贵,以此时的大势已不难达到目的。什么都有了,若没有野心欲望,会做什么?当然会沉迷声色犬马和享乐。一个整天在后宫放纵的男子,是她愿意看到的么?
她当下便缓缓开口,柔声道:“我等着你大胜归来。”
郭绍瞬息之间露出微微惊讶,大概是符金盏上次还劝他,这次改口得比较快。他沉吟道:“金盏怎么看待此事?”
符金盏掩嘴轻笑,婉转地说道:“你要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多大的功劳。我还等着你答应我的事(名正言顺)。”
她一副玩笑的口气,郭绍却认真地说道:“这着实是我该办到的,金盏对我的恩情……”
符金盏听罢收敛了笑意,轻声说道:“陛下是一国之君,自当担起国家之重任,让天下庶民都得到天子的恩泽。陛下亦是一家之主,有妻子幼儿,我当初把二妹托付给你,不仅为了联姻,也想她能有个依靠。
陛下要做大事、要亲征,有时候我想着看不到你了,也很舍不得,但我不会劝阻你……绍哥儿能建功立业,我会很欣慰。”
“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符金盏顿了顿又轻声吟咏了一句,字句用她婉转舒缓的声音背诵出来,韵味分外不同。
她这才觉得自己像个年长的亲人一般,不过她确实比郭绍年龄大,便也不想在意。
符金盏发现郭绍眼睛里的光辉,他有些动容。
他的眼睛里的光是反射的灯光。此时外面的光线暗淡,桌子上摆着的金银器皿、光滑的上等陶瓷反光,星星点点的……仿佛星光一般,符金盏忽然察觉此景此情的气氛十分温馨。
郭绍的嘴动了动,呼出一口道:“只图自保是不行的,现在大周如日初兴,不进攻辽国,必会错失良机!就算咱们不愿意战争,北方游牧部落将来也会伺机南下,咱们岂能一副软弱可欺之相?”
符金盏微笑着看他,郭绍身上的气息,带着积极的希望。
不多时符二妹终于来了,三人便一边用膳一边继续交谈。郭绍的言谈在符金盏看来很有见识,她很喜欢和他说话,哪怕并不是说风花雪月之事。
当晚,郭绍留在了滋德殿,不过他是留在符二妹的寝宫。符二妹才是真正的皇后。
……
或许受了某些微服私访影视的影响,郭绍出宫巡视时并不爱带着皇帝的仪仗,排场极大地敲锣打鼓。此时李处耘陪同在马车上,护卫的人马只有卢成勇的一队马兵。
不过就算这样简单的队伍,在寻常人看来也知道是皇室贵胄。因为卢成勇的皇帝卫队隶属内殿直,衣甲十分整齐鲜明,很容易辨认……由宫廷卫队护卫的人物,怎么可能是一般人?
郭绍一出宫,虽然呆在马车上,也立刻感受到了市井的气息。
马行街两旁卖早餐的铺子非常多,很多官员上朝因为太早了,都不会在家吃早饭,会上街买了一边走一边吃。连街边的阳沟外都放着炉子,蒸笼上白汽腾腾,人们连招牌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卖吃的地方。
还有卖各种货物的商铺,门面开得很宽,用木板拼镶,沿途能看到店家和伙计在取木板。
一行人往北走,绕过皇城去北面校场。禁军校场在城北最多,有两处。南城那边是外城,百姓聚集,城外的城厢还有数以十万计的附城而居的居民,地方不宽敞,并不适合建校场。
到了校场上,郭绍挑开车帘,看到了禁军出操的场面。成队列的将士在跑步列阵,远处的马队在驰骋,矫健而有力。
放眼望去,军纪整肃的人马看不到尽头,铁甲在朝阳下皑皑生辉。
竹帘后面,郭绍面目沉静,却掩不住激动的神色,他的目光明亮,眼神专注地观看着外面的景象。
“只有市面的繁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这个。”郭绍转头对李处耘随口说了一句。
李处耘抱拳道:“禁军将士无时有过松懈,随时为陛下而战!”
郭绍的口气却十分慎重:“此时只有你我二人,李将军觉得,咱们能打赢幽州之战?”
李处耘面无表情,说道:“陛下是天下之主,没有人能违抗陛下的圣意。”
郭绍放下车帘,卢成勇在外面问道:“陛下要继续巡视另一个校场么?”
郭绍端坐在座位上回应道:“换地方看看。”
他闭上眼睛沉默了良久,忽然又道:“可能会与辽国部分援军交战。”
李处耘赞同道:“陛下所言极是。一旦幽州受到我朝大军威胁,辽人马军从上京等地过燕山也很快。”
郭绍道:“不过他们若要短时间内增援幽州,便来不及动员举国兵力,最先来的应该是上京等地的常备骑兵。”
郭绍做出这番论断,是详细分析过辽国各方面情况后的结论……辽国军队总数很多,但能在都城马上就调集起来的常备军不会太多;动辄十万计的常备军只是吹嘘恐吓别国,或号称。不过因为辽国马兵机动快,动员速度也更快,一般有战争会先从各地动员调拢军队。
中原王朝总体也有兵力少说好几十万,但哪怕是战争频繁的年代,首都也就常备几万骑兵,而且养起来很吃力。以现在的运输和经济,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辽国虽大,显然经济底子远不如大周。草原上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更少;大量骑兵长期集中在一个地方,吃草也不够吃的。
郭绍注意到,北汉国晋阳被围后,辽军赶着入援,也经历了一个调集兵马的过程,否则应该更快。
第五百九十八章 奇袭
外面的木头车轮转动“叽轱”作响。
李处耘道:“陛下,照目前枢密院的方略,此役实则是一次奇袭。”
郭绍立刻转头看着他,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李处耘的脸。
李处耘继续道:“奇袭不是没有机会。收复河东后,大周军班师回朝,当此时大周与辽国仍旧没有议和,辽国可能会猜测我朝意欲用兵。但他们不知道咱们何时用兵。
今年,或明年后年都有可能;春、夏、冬亦有可能。(秋天草原的马肥,对中原王朝反而不利。)
王使君等人之议,攻取幽州城就有胜算,臣也无异议。不过咱们得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内攻下幽州,否则奇袭就没有战机了。
从上京等地到幽州,一千三百余里,辽军马兵的行程只需半月……这股援兵,只要辽人响应快,咱们避免不了。而辽国要聚拢诸地大军,最快需一个月。”
郭绍点头称是,李处耘谨言慎行,不过他似乎对一切都有自己的见解。
李处耘拱手一拜:“此役定为奇袭,臣欲进言。
首先,不能泄露军机,在开战前不能让辽人知道。否则辽军提前聚集了主力,等我们到达幽州,很快就要面临大军威胁,奇袭幽州也没有了战机。
其次,大周军意图一旦暴露,要迅速逼近幽州;如同晋阳之役,禁军主力很快就兵临城下。奇袭兵贵神速,切勿在半路耽误行程,给辽军以准备的时机。
若能做到这两处,臣也主张奇袭幽州,确实可以一试!”
郭绍听罢赞道:“李将军言之有理。”
李处耘建议被采纳,又忍不住说道:“一旦我朝中途出了差错,应立刻放弃大略,另择良机。此时辽国以守势,大周以攻势,便可以主动寻找恰当战机。”
郭绍点头道:“目前为止,斥候奏报,幽州南部诸城都是汉将。我们也不用劝降,以免打草惊蛇,只要大军到达,那些汉将临时也应该会献城投降。”
李处耘道:“这便是大周在幽州的优势,幽州多汉儿,心向大周。”
此时车队到达了西北边校场,郭绍听到外面的喧嚣声,挑开竹帘看了一眼。他此时兴致很高,干脆下车来,弃车上马,带着一行人往校场上跑马,视线便更加开阔。
很快武将们就发现了郭绍亲自来巡查了,诸将从各处骑马聚集过来拜见。军中一时间轰然喧哗,纷纷向这边呐喊。
郭绍骑在马上,便抬起手向人群中挥手。顿时呐喊声更甚,人们举刀枪大呼“万岁”,声势简直地动山摇。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坚信自己继续发动战争,依旧能保障周军的士气。
郭绍缓慢地移动目光,望着自己的人马。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个给马擦洗身体的士卒就似乎毫不受影响,现在还专心地干着他自己的活。
郭绍当然不会计较一两个士卒的态度,他甚至不会直接去干涉军营里的具体军务。
……
擦马的士卒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卒,按理这个年纪不能算老头,不过武夫常年风吹日晒,上了点年纪就风霜满面,大伙儿都叫他李老汉。姚二牛就和李老汉很熟。
李老汉生下来就是战乱时代,一辈子都打仗,战阵经验极其丰富,所以这个年纪了还能呆在虎贲军,他做伙夫和杂兵,上头安排什么就干什么……虎贲军将士几乎都是青壮,李老汉这样的人比较少见。
他终于擦完了马身,这才抬起头瞧皇帝的仪仗,不过这时皇帝已经带着马队正在离开。
不料忽然一个汉子气势汹汹地冲到了面前,李老汉吓了一条,转头看时,原来是都头。都头一脸恼怒,猛然挥起马鞭。
李老汉急忙抬起手臂想挡一下,他太清楚马鞭摔在脸上的话是什么状况了,马上就会皮开肉绽。
都头似乎看他头发都花白了,马鞭没有打下来,便愤愤地说道:“老子是不是该嘉奖你,这点功夫就能耽误你干活?”
李老汉心里不是滋味,这小子的年纪还没他儿子大,倒在面前自称老子。
不过对方是武将,李老汉只是个杂兵,上下尊卑很明显。他又想起今天就要发饷了,赶紧提心吊胆地弯腰道:“小的知错了、知错了。”
都头冷冷道:“你的身子骨还好?”
李老汉忙活动了一下胳膊,紧张道:“还很硬朗,干活不必别人干得少。将军饶俺一回罢,俺打过很多仗,平素干活,有时拿起刀枪还能当战兵使唤!”
都头“哼”了一声,懒得再理会他了。
李老汉见他走了,这才长吁一口气。旁边一个杂兵转头看着自己,李老汉已不似刚才那般作态,顿时好像什么事也发生过似的,说道:“谁不犯点小错?只要别去挑衅将领的威信,一般都没事。”
那杂兵听罢忙道:“受教了!”
等干完了活儿,几个杂兵便找个没那么开阔的地方呆着偷闲。刚才那年轻人上来便问:“李老汉有儿子?”
李老汉笑道:“儿子比你还大。俺们家的地就在开封府,俩儿子都在家种地。”
那人摇头道:“怎地不叫儿子来从军,李老汉就好回家清闲了哩。”
这些年轻武夫多半都没啥心眼,什么话逮着就问。李老汉也不计较,笑道:“俺就是不准儿子从军,自个来了。”
“为啥?俺觉得从军没啥不好。”
他看了年轻杂兵一眼,说道:“上回在晋阳爬城墙,你没去罢?”
“您不也没去,咱们在石岭关呆着,不是等辽军么?”
郭绍很快出现在了门口,符金盏隐约感觉到这里的气息都顿时一变。不仅是因为郭绍长得高壮、是这里唯一的须眉,更有他投足之间的感觉,与宦官和妇人们全然不同。
郭绍的动作完全不拖泥带水。他的步伐沉稳、表情温和,但眼睛里仿佛燃着某种火焰,如同一碗烈酒,立刻冲散了这里妇人聚集软绵绵的气息。
二人当众客气地见礼,到一张圆桌旁边的腰圆凳上落座。
符金盏在不经意间,不由得用手指从自己的脸颊上向耳鬓抚摸了一下,很注意自己的容貌。她心里的感受已与平时全然不同,很奇怪,见到郭绍什么也没做,但与某个她感兴趣的人在一起,就算什么也不做也会陷入更激动的情绪里。
符金盏的目光闪烁,没有一直盯着郭绍看,只是时不时不经意瞅他一眼。旁边还有别人,一些机灵的人从人的眼神里就能确定很多事。
这是郭绍对着穆尚宫挥了挥手,一旁的宫女便急忙退出了殿室。
符金盏这才细致地打量着郭绍的脸。
郭绍轻声道:“大事已差不多能确定了。”
符金盏听到他的声音十分坚定,已知道郭绍说的大事是北伐。其实内侍省监曹泰是符金盏的心腹,会经常性地把朝政的事告诉符金盏,她想不知道都难;但她不想和郭绍提这种事,军国大事还得让他扛着。
辽国数十年来声威很盛,晋朝甚至自认儿皇帝,至少中原人都认可辽国是强国。符金盏本来还想劝郭绍不能心急,但一时间她又不想说了。
她爱看郭绍雄心勃勃的样子,她不喜欢男子暮气沉沉。
符金盏已经受够了无所依靠,什么都靠自己费尽心血、还要担惊受怕的日子。她不希望自己多年提拔培养的男人,变得消沉颓废。
因为她从来不想做武则天,女子就应该去获取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悲哀的妇人才会只追求权力财富。符金盏精通文书,有理政之才,前朝就是皇后,也有名气声威,她却不愿意借势去争取外廷权力。
她洞察诸须眉丈夫,有时觉得男子活的就是一口心气。没有了那口气,他们就会放纵懒散,甚至最后连脸面尊严都不要。
符金盏看看现在的郭绍,已位极人世,若只是为了保住皇位和富贵,以此时的大势已不难达到目的。什么都有了,若没有野心欲望,会做什么?当然会沉迷声色犬马和享乐。一个整天在后宫放纵的男子,是她愿意看到的么?
她当下便缓缓开口,柔声道:“我等着你大胜归来。”
郭绍瞬息之间露出微微惊讶,大概是符金盏上次还劝他,这次改口得比较快。他沉吟道:“金盏怎么看待此事?”
符金盏掩嘴轻笑,婉转地说道:“你要是能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多大的功劳。我还等着你答应我的事(名正言顺)。”
她一副玩笑的口气,郭绍却认真地说道:“这着实是我该办到的,金盏对我的恩情……”
符金盏听罢收敛了笑意,轻声说道:“陛下是一国之君,自当担起国家之重任,让天下庶民都得到天子的恩泽。陛下亦是一家之主,有妻子幼儿,我当初把二妹托付给你,不仅为了联姻,也想她能有个依靠。
陛下要做大事、要亲征,有时候我想着看不到你了,也很舍不得,但我不会劝阻你……绍哥儿能建功立业,我会很欣慰。”
“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符金盏顿了顿又轻声吟咏了一句,字句用她婉转舒缓的声音背诵出来,韵味分外不同。
她这才觉得自己像个年长的亲人一般,不过她确实比郭绍年龄大,便也不想在意。
符金盏发现郭绍眼睛里的光辉,他有些动容。
他的眼睛里的光是反射的灯光。此时外面的光线暗淡,桌子上摆着的金银器皿、光滑的上等陶瓷反光,星星点点的……仿佛星光一般,符金盏忽然察觉此景此情的气氛十分温馨。
郭绍的嘴动了动,呼出一口道:“只图自保是不行的,现在大周如日初兴,不进攻辽国,必会错失良机!就算咱们不愿意战争,北方游牧部落将来也会伺机南下,咱们岂能一副软弱可欺之相?”
符金盏微笑着看他,郭绍身上的气息,带着积极的希望。
不多时符二妹终于来了,三人便一边用膳一边继续交谈。郭绍的言谈在符金盏看来很有见识,她很喜欢和他说话,哪怕并不是说风花雪月之事。
当晚,郭绍留在了滋德殿,不过他是留在符二妹的寝宫。符二妹才是真正的皇后。
……
或许受了某些微服私访影视的影响,郭绍出宫巡视时并不爱带着皇帝的仪仗,排场极大地敲锣打鼓。此时李处耘陪同在马车上,护卫的人马只有卢成勇的一队马兵。
不过就算这样简单的队伍,在寻常人看来也知道是皇室贵胄。因为卢成勇的皇帝卫队隶属内殿直,衣甲十分整齐鲜明,很容易辨认……由宫廷卫队护卫的人物,怎么可能是一般人?
郭绍一出宫,虽然呆在马车上,也立刻感受到了市井的气息。
马行街两旁卖早餐的铺子非常多,很多官员上朝因为太早了,都不会在家吃早饭,会上街买了一边走一边吃。连街边的阳沟外都放着炉子,蒸笼上白汽腾腾,人们连招牌都不用看,就知道是卖吃的地方。
还有卖各种货物的商铺,门面开得很宽,用木板拼镶,沿途能看到店家和伙计在取木板。
一行人往北走,绕过皇城去北面校场。禁军校场在城北最多,有两处。南城那边是外城,百姓聚集,城外的城厢还有数以十万计的附城而居的居民,地方不宽敞,并不适合建校场。
到了校场上,郭绍挑开车帘,看到了禁军出操的场面。成队列的将士在跑步列阵,远处的马队在驰骋,矫健而有力。
放眼望去,军纪整肃的人马看不到尽头,铁甲在朝阳下皑皑生辉。
竹帘后面,郭绍面目沉静,却掩不住激动的神色,他的目光明亮,眼神专注地观看着外面的景象。
“只有市面的繁荣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这个。”郭绍转头对李处耘随口说了一句。
李处耘抱拳道:“禁军将士无时有过松懈,随时为陛下而战!”
郭绍的口气却十分慎重:“此时只有你我二人,李将军觉得,咱们能打赢幽州之战?”
李处耘面无表情,说道:“陛下是天下之主,没有人能违抗陛下的圣意。”
郭绍放下车帘,卢成勇在外面问道:“陛下要继续巡视另一个校场么?”
郭绍端坐在座位上回应道:“换地方看看。”
他闭上眼睛沉默了良久,忽然又道:“可能会与辽国部分援军交战。”
李处耘赞同道:“陛下所言极是。一旦幽州受到我朝大军威胁,辽人马军从上京等地过燕山也很快。”
郭绍道:“不过他们若要短时间内增援幽州,便来不及动员举国兵力,最先来的应该是上京等地的常备骑兵。”
郭绍做出这番论断,是详细分析过辽国各方面情况后的结论……辽国军队总数很多,但能在都城马上就调集起来的常备军不会太多;动辄十万计的常备军只是吹嘘恐吓别国,或号称。不过因为辽国马兵机动快,动员速度也更快,一般有战争会先从各地动员调拢军队。
中原王朝总体也有兵力少说好几十万,但哪怕是战争频繁的年代,首都也就常备几万骑兵,而且养起来很吃力。以现在的运输和经济,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辽国虽大,显然经济底子远不如大周。草原上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更少;大量骑兵长期集中在一个地方,吃草也不够吃的。
郭绍注意到,北汉国晋阳被围后,辽军赶着入援,也经历了一个调集兵马的过程,否则应该更快。
第五百九十八章 奇袭
外面的木头车轮转动“叽轱”作响。
李处耘道:“陛下,照目前枢密院的方略,此役实则是一次奇袭。”
郭绍立刻转头看着他,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李处耘的脸。
李处耘继续道:“奇袭不是没有机会。收复河东后,大周军班师回朝,当此时大周与辽国仍旧没有议和,辽国可能会猜测我朝意欲用兵。但他们不知道咱们何时用兵。
今年,或明年后年都有可能;春、夏、冬亦有可能。(秋天草原的马肥,对中原王朝反而不利。)
王使君等人之议,攻取幽州城就有胜算,臣也无异议。不过咱们得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内攻下幽州,否则奇袭就没有战机了。
从上京等地到幽州,一千三百余里,辽军马兵的行程只需半月……这股援兵,只要辽人响应快,咱们避免不了。而辽国要聚拢诸地大军,最快需一个月。”
郭绍点头称是,李处耘谨言慎行,不过他似乎对一切都有自己的见解。
李处耘拱手一拜:“此役定为奇袭,臣欲进言。
首先,不能泄露军机,在开战前不能让辽人知道。否则辽军提前聚集了主力,等我们到达幽州,很快就要面临大军威胁,奇袭幽州也没有了战机。
其次,大周军意图一旦暴露,要迅速逼近幽州;如同晋阳之役,禁军主力很快就兵临城下。奇袭兵贵神速,切勿在半路耽误行程,给辽军以准备的时机。
若能做到这两处,臣也主张奇袭幽州,确实可以一试!”
郭绍听罢赞道:“李将军言之有理。”
李处耘建议被采纳,又忍不住说道:“一旦我朝中途出了差错,应立刻放弃大略,另择良机。此时辽国以守势,大周以攻势,便可以主动寻找恰当战机。”
郭绍点头道:“目前为止,斥候奏报,幽州南部诸城都是汉将。我们也不用劝降,以免打草惊蛇,只要大军到达,那些汉将临时也应该会献城投降。”
李处耘道:“这便是大周在幽州的优势,幽州多汉儿,心向大周。”
此时车队到达了西北边校场,郭绍听到外面的喧嚣声,挑开竹帘看了一眼。他此时兴致很高,干脆下车来,弃车上马,带着一行人往校场上跑马,视线便更加开阔。
很快武将们就发现了郭绍亲自来巡查了,诸将从各处骑马聚集过来拜见。军中一时间轰然喧哗,纷纷向这边呐喊。
郭绍骑在马上,便抬起手向人群中挥手。顿时呐喊声更甚,人们举刀枪大呼“万岁”,声势简直地动山摇。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坚信自己继续发动战争,依旧能保障周军的士气。
郭绍缓慢地移动目光,望着自己的人马。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个给马擦洗身体的士卒就似乎毫不受影响,现在还专心地干着他自己的活。
郭绍当然不会计较一两个士卒的态度,他甚至不会直接去干涉军营里的具体军务。
……
擦马的士卒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卒,按理这个年纪不能算老头,不过武夫常年风吹日晒,上了点年纪就风霜满面,大伙儿都叫他李老汉。姚二牛就和李老汉很熟。
李老汉生下来就是战乱时代,一辈子都打仗,战阵经验极其丰富,所以这个年纪了还能呆在虎贲军,他做伙夫和杂兵,上头安排什么就干什么……虎贲军将士几乎都是青壮,李老汉这样的人比较少见。
他终于擦完了马身,这才抬起头瞧皇帝的仪仗,不过这时皇帝已经带着马队正在离开。
不料忽然一个汉子气势汹汹地冲到了面前,李老汉吓了一条,转头看时,原来是都头。都头一脸恼怒,猛然挥起马鞭。
李老汉急忙抬起手臂想挡一下,他太清楚马鞭摔在脸上的话是什么状况了,马上就会皮开肉绽。
都头似乎看他头发都花白了,马鞭没有打下来,便愤愤地说道:“老子是不是该嘉奖你,这点功夫就能耽误你干活?”
李老汉心里不是滋味,这小子的年纪还没他儿子大,倒在面前自称老子。
不过对方是武将,李老汉只是个杂兵,上下尊卑很明显。他又想起今天就要发饷了,赶紧提心吊胆地弯腰道:“小的知错了、知错了。”
都头冷冷道:“你的身子骨还好?”
李老汉忙活动了一下胳膊,紧张道:“还很硬朗,干活不必别人干得少。将军饶俺一回罢,俺打过很多仗,平素干活,有时拿起刀枪还能当战兵使唤!”
都头“哼”了一声,懒得再理会他了。
李老汉见他走了,这才长吁一口气。旁边一个杂兵转头看着自己,李老汉已不似刚才那般作态,顿时好像什么事也发生过似的,说道:“谁不犯点小错?只要别去挑衅将领的威信,一般都没事。”
那杂兵听罢忙道:“受教了!”
等干完了活儿,几个杂兵便找个没那么开阔的地方呆着偷闲。刚才那年轻人上来便问:“李老汉有儿子?”
李老汉笑道:“儿子比你还大。俺们家的地就在开封府,俩儿子都在家种地。”
那人摇头道:“怎地不叫儿子来从军,李老汉就好回家清闲了哩。”
这些年轻武夫多半都没啥心眼,什么话逮着就问。李老汉也不计较,笑道:“俺就是不准儿子从军,自个来了。”
“为啥?俺觉得从军没啥不好。”
他看了年轻杂兵一眼,说道:“上回在晋阳爬城墙,你没去罢?”
“您不也没去,咱们在石岭关呆着,不是等辽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