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今天他是来确认桥东头、河北岸店肆房顶的瓦片数目。多年来,他早已养就一丝不苟的脾性,被召进御画院后,见当今官家观画极苛细,鸟羽上细纹都丝毫不许紊乱,他便更不敢有些微的疏忽。
他站在桥顶,先数左近店肆房顶的瓦片,数完一间就赶忙取出纸笔记下来。等他数到章七郎酒栈,忽然想起前两天遇见赵不尤,赵不尤跟他大略讲了讲清明梅船案,章七郎似乎也牵连其中。而且据赵不尤言,眼下这案子也才揭开一小片,背后藏了些什么,深广莫测,还难以预料。
当时,张择端几乎脱口要将那件事告诉赵不尤,但随即还是强忍住了。
其实,早在清明那天正午,亲眼看到梅船消失,张择端先是被那“神迹”惊到,但随即就察觉了另一桩隐秘,让他顿时惊住,遍体生寒。当时桥上的人都忙着望那白衣道士,根本没有谁留意他,他却慌忙伸手捂住自己的嘴,生怕自己叫出来。自那天起,那桩隐秘他一直强压在心底,不敢告诉任何人。
他反复告诫自己:你只是一个画师,除了作画,其他事都莫去想,更莫去说,莫去管。
然而此刻,他又忍不住想起那桩隐秘,心底也再次涌起一阵寒意,冷透全身。这时,天上落起雨来,他却丝毫不觉,怔怔望着汴河流水、河中的舟船、两岸的柳树、店肆,心中茫茫然升起一阵悲凉,不由得低声吟诵昨夜听雨难眠时,填的那首《醉木犀》:笔下春风墨未干,城头已似近秋寒。灯窗夜雨几人眠?
一纸江山故人远,半生烟火世情阑。落花影里认归帆。
【清明上河图密码2: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
引子 飞钱……
自有城市以来,两三千年间,人们都依着日出日落,晨起暮歇,极少变更。买卖之市也始终独立一区,用高墙围隔,定时开闭。直到大宋,市墙才被拆除,临街允许开设店铺,古来的夜禁也被破除。城和市,这才融而为一。
尤其是大宋京城汴梁,开国一百五十多年,承平日久,富盛已极。邸店酒楼林立,富商大贾云集。州桥夜市人马喧阗,灯烛荧煌。三更不歇,五更又醒。于寺院行者打铁牌、敲木鱼的报晓声中,潘楼街等几处早市已开,各个城门商旅纷纷进城,沿街卖早食、洗面水、茶药汤的商贩吆喝不绝……
宣和三年二月最后一天清晨,晓雾还未散去。汴京城正中间,自皇城宣德楼笔直向南,一条宽阔御道,路中央立着两行朱漆杈子,护住中心御道,严禁人马经行,两里多路,没有一个人影。路两侧又各有一行黑漆杈子,以阻挡行人。杈子下是御沟水道。近年来,水中尽植莲荷,岸边又新种了桃李梨杏,虽然花期未到,却已是嫩芽新苞满枝。
朱漆杈子外,一队车马靠着路左侧缓缓向南。队前一匹黑马上坐着一位官员,身穿绿锦官服,四十来岁,身形瘦小,是户部度支员外郎,名叫刘回。他身后紧跟着一头驴子,驴上一名年轻文吏,身背着一个青绸文书袋。车队全是牛车,总共一百辆。每辆三头牛,四个粗壮杂役牵挽跟行,又有两个佩刀士卒护卫左右。这六百多人全都默默前行,只有车轮咿呀声连绵不绝,间或一两声牛叫。
过了州桥,是左藏街。车队折向左藏街,这是禁街,不许行人经行,街上空无一人,两边种着松柏,已发出新绿,浅雾笼罩中,透出一股森穆之气。车队行了不多远,来到一座高大黑漆木门前,门两边青砖高墙各有数百步长。墙外每隔十步,就有一名兵卒执枪守卫。这里是京城左藏库,由太府寺掌管,封藏天下税赋银钱,是大宋命脉重地。
已到月底,京官月俸是由户部度支司发放,刘回是奉命来领取下个月的俸钱。他才下马,几个人已从大门左侧的一扇小门中迎了出来,为首的也穿着绿锦官服,矮矮胖胖,五十来岁,是左藏库总库监孙执信。
“刘兄,今天来得早!”
“月底事忙,不早不成哪。”
两人是熟友,彼此拜问过,刘回扭头示意,书吏忙从文书袋中取出领钱关文,双手恭呈给孙执信。孙执信接过,虽然只是惯例,仍仔细看了一遍,才笑着道:“刘兄请!”
门边几个侍卫一起推开高大门扇,现出里面一条笔直甬道,一丈多宽,数十丈深,铺着青石砖,一直通到东墙。甬道两侧均是青灰院墙,每隔几十步一扇黑漆院门,每扇门前都守着两个执枪卫士,另有几队卫士往来巡逻。一眼望过去,浅雾中,一片空寂寂、冷森森,让人气促。
刘回和孙执信并肩走进大门,后面的牛车队伍也随即启动,跟了进去。空寂中,脚步声、车轮声异常震耳。
左藏库照用途不同,分作二十个分库。京官俸禄钱一年总计四百多万贯,独藏一座分库,在甬道左侧最里那个院中。
还没走到俸钱分库,一个青袍黑帽的小官引着几个侍卫已经开了院门,走出来迎候,是俸钱库的分监蓝猛,三十多岁,短眉豆眼,躬着身急赶了几步,腰间挂着一个铜环,环上几十把钥匙,碰得叮当响。他微低着头,拱手恭声拜问:“刘大人,孙大人。”
刘回和孙执信只略点了点头,刘回吩咐牛车队停在院外等候,随后和孙执信一起走进俸钱库院门。院子十分宽阔,里面整齐修建了五行八列共四十间大库房。门边两侧各有两间矮屋,是库监宿卫之所。钱库是清一色悬山式青瓦房,顶上一条横脊,前后两面斜坡。房子都没有窗户,只有一扇双开大铁门,用三道铜锁锁闭。每间库房藏钱十万贯。
蓝猛小步急趋,引着刘、孙二人来到第三列最后一间钱库前,随即从腰间取下那串钥匙,抖着手慌忙忙寻了半晌,才找出一把,红涨着脸走到铁门边,手仍抖着,费力才将最下面一把铜锁打开,而后恭声道:“请两位大人开锁——”
照惯例是孙执信开第二道锁,刘回第三道。孙执信瞪了蓝猛一眼,从袖中取出已经备好的那把铜钥匙,向门边走去,才走了两步,半空中猛的一声巨响,像是一声炸雷,连屋顶的瓦都被震得哗啦啦乱响。惊得众人全都一哆嗦,孙执信更是手一颤,钥匙跌落到地上。
诸人惊魂未定,又听到钱库中一阵叮当乱响,是铜钱碰击之声。而且,这声音似乎在逐渐升高,很快便升到屋顶。诸人忙退后几步,向屋顶上望去,但库房太高,只看得到前檐。再加上晨雾浮在檐顶,更未看到什么,那铜钱叮当声却随即停歇。
四下一片寂静,诸人互相对视,都惊诧莫名。正在纳闷,又是一声巨响,诸人又被吓了一跳。其中一个侍卫指着屋顶忽然叫道:“那是什么?”
众人忙向上望去,只见浅雾之中,黑麻麻不知什么物事,蝶群一般,向天上飞去。
“是铜钱!”另一个侍卫叫道。
众人忙瞠目细辨,果然皆是圆形方孔、径寸大小、闪着铜色的钱。那些铜钱像是被天空中一股奇力吸附,竟向上源源飞去。诸人全都张着嘴、睁大眼睛定在原地。惊异中,一些铜钱从半空落下,刘回的左眼被一枚铜钱正好砸中,疼得痛叫一声,诸人忙都举起袖子遮住头,一边闪躲,一边张望。
库顶之上,铜钱仍源源不断飞向天空,蝗阵一样,千千万万,数不清有多少。铜钱撞击之声不绝于耳,不时有铜钱落下来,滚了一地。
半晌,那些铜钱才全都飞远不见,也再没有铜钱掉落,四周忽然安静。
怔怔半晌,刘回捂着左眼,忽然叫道:“快开库门!”
孙执信也才回过神,忙过去弯腰拣起刚才跌落的钥匙,颤着手过去打开了第二道锁,刘回已取出钥匙交给文吏,文吏忙过去打开了第三道锁。库监蓝猛一把推开了门,一阵潮霉之气扑鼻而来。刘回、孙执信和蓝猛却顾不上这些,捂着鼻子急忙走了进去。
库房内潮霉气更加浓重,前几天连下了两场雨,这库顶又陈年失修,漏了不少雨下来,地面生满了乌绿霉苔,踩上去十分湿滑。孙执信年纪大一些,脚下一滑,摔了一跤,却顾不得疼,不等人扶,赶紧爬了起来。
库中比往常亮一些,三人抬头一看,屋顶上有几个破瓦洞,这时晨雾已渐散去,从破洞透了些天光下来,照在屋子正中整齐堆放的黑铁箱,四层总共一千箱。三人忙凑近铁箱细看,每个铁箱箱口都封着官印封条,完好无损。还好,三人略松了口气。
孙执信有责在身,不敢大意,回头吩咐门外的两个侍卫:“你们进来搬一箱下来!”
两个侍卫忙跑进来,急步走到钱箱堆垛最右角,一起扳住上面一只铁箱。两人知道铁箱极重,因此憋足了劲,谁知道才一使力,铁箱猛地滑了出来,险些掉落在地。两个侍卫被闪了一下,脚下一滑,几乎跌倒。
刘回等三人在旁边看见,都大出意外,孙执信忙问:“怎么?”
两个侍卫几乎同声道:“大人,箱子是空的!”
“空的?!怎么可能?”
“真是空的!”其中一个侍卫独自抱住铁箱,轻松搬了起来,又晃了两晃,里面响起铜钱滚动碰击声,听那声音,箱子里只剩三四枚铜钱。
钱箱钥匙由度支司掌管,刘回等人也不敢私拆封条。孙执信瞪大了眼睛,待了片刻,忙嚷道:“快看看其他箱子!外面的人都进来!”
两个侍卫分别去查看旁边的铁箱,都轻松抱起,外面几个侍卫也急忙进来,去搬看其他铁箱,连蓝猛也奔过去亲自搬动验看。
“大人,这箱空的!” “这箱也是空的!” “这箱也是……”
叮叮当当声不断响起,每只箱子里原本该有一百贯,一贯千钱,共十万枚铜钱,此时却都各只剩几个铜钱。上面一层铁箱查看完,全都是空的。接着又查第二层,也都是空的;第三、第四层仍都是空的。
孙执信呆立一旁,脸色煞白:“这……这……钱难道真的飞走了?”
诸人不由得抬头望向房顶那几个破瓦洞,洞口投下的光线越发亮了些,如同几只神怪之眼,窈然注视着众人。
【金篇 三商案】
第一章
猪奔、鱼竭、炭危
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
——王安石
三月十一,清明。
汴京南郊,离城十多里地,有三四个村落。天才微亮,村人都还沉睡未醒,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闹哄哄的声响。村人都被吵醒,纷纷披着衣服跑出去一看,都惊得张大了嘴——田地里到处是猪,成千上万,全都散乱在田里,埋头到处乱踩乱啃,才发新苗的麦地全都被踏烂。
农夫们又惊又怒,纷纷抄起棒子去驱打那些猪。但猪太多,一赶更加混乱,反倒踩踏得更厉害。瞧着今年的麦子全都变成烂泥,不少农夫失声大哭。其中几个脾性大的吼起来:“这田不能白糟蹋了!拿这些猪抵麦子!”
众人一听,全都愤愤鼓舞起来,有的冲回家找绳子,有的则直接把猪往自家赶,遍野的猪叫声、怒喝声、哭嚷声……有猪圈的把猪赶进圈里,没有猪圈的,就驱在院子里,甚至挤在屋子里。一两个时辰后,田里再不见人,也不见猪,只剩泥烂的田地。
各家关起门,开始算账:一亩地最多收二百斤麦子,交官府夏税,一斤最多只算一百二十文,剩下的卖给粮商,最多也一百五十文,按最高算,一亩地三万钱。
一头猪,按三百斤算,卖给猪商,一斤四十文,一头一万二千钱。算起来,三头猪比一亩地强。
这一带几个村落总共有二百多户,多的得了七八十头猪,少的也有二三十头。主户里,田多的上户捉的猪若少了,要略亏一些,田少的下户则能赚一些。没田的客户则意外捞了一大笔。因而,有的人骂,有的人笑,有的连声咂嘴。几个村的里正、耆长中午聚到一起商议,这些猪的主人至今不见来寻猪,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猪踩坏了田地,依理也得赔,不过打起官司来,不知道要拖延多久,而且未见得能赔多少。有了这些猪,赚的不说,就算损,也损得不多。如今趁着没人来找,各家先把这些猪全都杀了,能卖的赶紧卖掉,卖不及的也赶紧藏起来,实在不成用盐腌了慢慢卖。至于田,各家赶紧补种,还来得及。
于是,各家各户都开始杀猪,猪叫声险些把村里的房子震塌。
清明上午,汴京西郊车鱼坊。
数百个鱼商聚在汴河上游岸边,看着太阳渐渐升高,一片焦躁叫骂声。
每天清早天不亮,鱼商们就在这里等候渔船。上游的鱼贩把鱼运到这里,卖给鱼行,鱼行再分卖给各个鱼商,鱼商趁早运进城去赶早市。然而今天,天已大亮,仍不见一只渔船来。
鱼商们把一个人紧紧围住,不停地催问,那个人不停地解释,但到处是叫嚷声,谁说了什么,谁都听不清。
这个人名叫蒋卫,是汴京鱼行主管,今年四十七岁,长得小眼扁嘴,头小身长,人都叫他“蒋鱼头”。他十来岁就在京城贩鱼,已经有三十来年,深得行首倚重,渔行的大小事,大半都是由他出头料理。
近一个月来,蒋鱼头已经被挫磨得肝肺都要燃着,但从没像今天这么糟乱。他嗓子几乎喊哑,却没人听。实在没法,只得用力扒开那群鱼商,骑上驴,逃脱鱼商们的叫嚷拉扯,加紧催驴,进城去找那个惹祸的事主——冯宝。
清明正午,东水门外。
梅船在虹桥下遇险时,祝德实刚走到香染街口。
他是京城炭行的行首,年近六十,中等身材,原先是瘦方脸,由于发福,早已变成了圆脸,颔下稀软一些胡须,样貌亲切,满脸和气。加之极善保养,面色丰润,看过去不到五十岁。
今天清明,几个商界老友约了个郊外酒会,要斗各家厨艺。祝德实让家人精意备办了四样秘制菜肴,排蒸荔枝腰子、莲花鸭、笋焙鹌子、糟脆筋,用一色官窑冰裂纹粉青瓷碟盛放。又挑了几样咸酸劝酒的精细果子,椒梅、香药藤花、砌香樱桃、姜丝梅,一起用彭家温州漆盒装好,让人先送了过去。又带了一套龙泉梅家茶具、几饼龙团胜雪御茶,及席间添换的衣衫巾帕,让两个随从阿铜、阿锡分别提着。
京城各行衣饰都有区别,今天不做生意,祝德实没有穿行服,只戴了顶东门汪家的黑宫纱襆头,穿了件刘皇亲彩帛铺的青绸春衫,系了条钮家的犀角腰带,脚上是季家云梯丝鞋铺的青缎绣履。
他看天气晴好,时候又尚早,想舒展筋骨,便不骑马,信步慢慢向城外走去。才走到香染街口,便见两个人急急走了过来,都穿着炭行的行服,黑绸襆头、黑绸袍,腰系黑绸绦。
一个瘦高,目光暗沉沉的,五十来岁,叫臧齐;另一个粗壮,嘴边一圈硬黑胡茬,三十来岁,叫吴蒙。两人都是大炭商,和祝德实一同主掌京城炭行。
吴蒙还没走近就嚷道:“祝伯,炭仍没送来!”
“哦?宫里的炭呢?没送去?”
“我的存货昨天已经淘腾尽了。拿什么来送宫里?”
“这可怎么好?我那里也没有剩的了,臧兄弟,你那里如何?”
臧齐不爱说话,沉着脸,只摇了摇头。
吴蒙气恨道:“我早说那姓谭的不能信!”
三人正在犯愁,忽听到有人唤道:“三位都在这里?让我好找。”
抬头一看,是内柴炭库的主簿吴黎,四十来岁,面色有些暗郁,穿着件青绸袍子,骑着匹青骢马,刚从东水门外进来。
三人忙一起叉手拜问:“吴主簿!”
吴黎并不下马,沉着脸:“你们倒是清闲,昨天让我候了一整天,没见着一块炭。今天一上午,仍不见人影儿。宫里头滚轱辘一样派人来催,说都要砍桌椅来烧水了。你们的炭看来不打算送了?”
“让吴主簿受累。宫里的炭我们哪里敢欠?只是各家炭场里真的没有存货了。您看臧、吴二位这一头的汗,他们两个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在为这事奔忙。您放心,等炭船一到,我们立刻给您运过去。”祝德实脸上赔着笑,心里却想:催起炭来似火,付起炭钱又如冰。宫里欠了两年多的炭钱至今还没见一文钱。
“又是这话?没有个准时准信,我怎么去回复?”
“我们也没法子,这两天又是寒食清明,水路堵得厉害,难免耽搁一两天。您看,最晚明天,就算炭船没来,我们也想办法把宫里的炭找齐。”
“明天?!你们真要逼宫里烧龙椅?”
他站在桥顶,先数左近店肆房顶的瓦片,数完一间就赶忙取出纸笔记下来。等他数到章七郎酒栈,忽然想起前两天遇见赵不尤,赵不尤跟他大略讲了讲清明梅船案,章七郎似乎也牵连其中。而且据赵不尤言,眼下这案子也才揭开一小片,背后藏了些什么,深广莫测,还难以预料。
当时,张择端几乎脱口要将那件事告诉赵不尤,但随即还是强忍住了。
其实,早在清明那天正午,亲眼看到梅船消失,张择端先是被那“神迹”惊到,但随即就察觉了另一桩隐秘,让他顿时惊住,遍体生寒。当时桥上的人都忙着望那白衣道士,根本没有谁留意他,他却慌忙伸手捂住自己的嘴,生怕自己叫出来。自那天起,那桩隐秘他一直强压在心底,不敢告诉任何人。
他反复告诫自己:你只是一个画师,除了作画,其他事都莫去想,更莫去说,莫去管。
然而此刻,他又忍不住想起那桩隐秘,心底也再次涌起一阵寒意,冷透全身。这时,天上落起雨来,他却丝毫不觉,怔怔望着汴河流水、河中的舟船、两岸的柳树、店肆,心中茫茫然升起一阵悲凉,不由得低声吟诵昨夜听雨难眠时,填的那首《醉木犀》:笔下春风墨未干,城头已似近秋寒。灯窗夜雨几人眠?
一纸江山故人远,半生烟火世情阑。落花影里认归帆。
【清明上河图密码2: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
引子 飞钱……
自有城市以来,两三千年间,人们都依着日出日落,晨起暮歇,极少变更。买卖之市也始终独立一区,用高墙围隔,定时开闭。直到大宋,市墙才被拆除,临街允许开设店铺,古来的夜禁也被破除。城和市,这才融而为一。
尤其是大宋京城汴梁,开国一百五十多年,承平日久,富盛已极。邸店酒楼林立,富商大贾云集。州桥夜市人马喧阗,灯烛荧煌。三更不歇,五更又醒。于寺院行者打铁牌、敲木鱼的报晓声中,潘楼街等几处早市已开,各个城门商旅纷纷进城,沿街卖早食、洗面水、茶药汤的商贩吆喝不绝……
宣和三年二月最后一天清晨,晓雾还未散去。汴京城正中间,自皇城宣德楼笔直向南,一条宽阔御道,路中央立着两行朱漆杈子,护住中心御道,严禁人马经行,两里多路,没有一个人影。路两侧又各有一行黑漆杈子,以阻挡行人。杈子下是御沟水道。近年来,水中尽植莲荷,岸边又新种了桃李梨杏,虽然花期未到,却已是嫩芽新苞满枝。
朱漆杈子外,一队车马靠着路左侧缓缓向南。队前一匹黑马上坐着一位官员,身穿绿锦官服,四十来岁,身形瘦小,是户部度支员外郎,名叫刘回。他身后紧跟着一头驴子,驴上一名年轻文吏,身背着一个青绸文书袋。车队全是牛车,总共一百辆。每辆三头牛,四个粗壮杂役牵挽跟行,又有两个佩刀士卒护卫左右。这六百多人全都默默前行,只有车轮咿呀声连绵不绝,间或一两声牛叫。
过了州桥,是左藏街。车队折向左藏街,这是禁街,不许行人经行,街上空无一人,两边种着松柏,已发出新绿,浅雾笼罩中,透出一股森穆之气。车队行了不多远,来到一座高大黑漆木门前,门两边青砖高墙各有数百步长。墙外每隔十步,就有一名兵卒执枪守卫。这里是京城左藏库,由太府寺掌管,封藏天下税赋银钱,是大宋命脉重地。
已到月底,京官月俸是由户部度支司发放,刘回是奉命来领取下个月的俸钱。他才下马,几个人已从大门左侧的一扇小门中迎了出来,为首的也穿着绿锦官服,矮矮胖胖,五十来岁,是左藏库总库监孙执信。
“刘兄,今天来得早!”
“月底事忙,不早不成哪。”
两人是熟友,彼此拜问过,刘回扭头示意,书吏忙从文书袋中取出领钱关文,双手恭呈给孙执信。孙执信接过,虽然只是惯例,仍仔细看了一遍,才笑着道:“刘兄请!”
门边几个侍卫一起推开高大门扇,现出里面一条笔直甬道,一丈多宽,数十丈深,铺着青石砖,一直通到东墙。甬道两侧均是青灰院墙,每隔几十步一扇黑漆院门,每扇门前都守着两个执枪卫士,另有几队卫士往来巡逻。一眼望过去,浅雾中,一片空寂寂、冷森森,让人气促。
刘回和孙执信并肩走进大门,后面的牛车队伍也随即启动,跟了进去。空寂中,脚步声、车轮声异常震耳。
左藏库照用途不同,分作二十个分库。京官俸禄钱一年总计四百多万贯,独藏一座分库,在甬道左侧最里那个院中。
还没走到俸钱分库,一个青袍黑帽的小官引着几个侍卫已经开了院门,走出来迎候,是俸钱库的分监蓝猛,三十多岁,短眉豆眼,躬着身急赶了几步,腰间挂着一个铜环,环上几十把钥匙,碰得叮当响。他微低着头,拱手恭声拜问:“刘大人,孙大人。”
刘回和孙执信只略点了点头,刘回吩咐牛车队停在院外等候,随后和孙执信一起走进俸钱库院门。院子十分宽阔,里面整齐修建了五行八列共四十间大库房。门边两侧各有两间矮屋,是库监宿卫之所。钱库是清一色悬山式青瓦房,顶上一条横脊,前后两面斜坡。房子都没有窗户,只有一扇双开大铁门,用三道铜锁锁闭。每间库房藏钱十万贯。
蓝猛小步急趋,引着刘、孙二人来到第三列最后一间钱库前,随即从腰间取下那串钥匙,抖着手慌忙忙寻了半晌,才找出一把,红涨着脸走到铁门边,手仍抖着,费力才将最下面一把铜锁打开,而后恭声道:“请两位大人开锁——”
照惯例是孙执信开第二道锁,刘回第三道。孙执信瞪了蓝猛一眼,从袖中取出已经备好的那把铜钥匙,向门边走去,才走了两步,半空中猛的一声巨响,像是一声炸雷,连屋顶的瓦都被震得哗啦啦乱响。惊得众人全都一哆嗦,孙执信更是手一颤,钥匙跌落到地上。
诸人惊魂未定,又听到钱库中一阵叮当乱响,是铜钱碰击之声。而且,这声音似乎在逐渐升高,很快便升到屋顶。诸人忙退后几步,向屋顶上望去,但库房太高,只看得到前檐。再加上晨雾浮在檐顶,更未看到什么,那铜钱叮当声却随即停歇。
四下一片寂静,诸人互相对视,都惊诧莫名。正在纳闷,又是一声巨响,诸人又被吓了一跳。其中一个侍卫指着屋顶忽然叫道:“那是什么?”
众人忙向上望去,只见浅雾之中,黑麻麻不知什么物事,蝶群一般,向天上飞去。
“是铜钱!”另一个侍卫叫道。
众人忙瞠目细辨,果然皆是圆形方孔、径寸大小、闪着铜色的钱。那些铜钱像是被天空中一股奇力吸附,竟向上源源飞去。诸人全都张着嘴、睁大眼睛定在原地。惊异中,一些铜钱从半空落下,刘回的左眼被一枚铜钱正好砸中,疼得痛叫一声,诸人忙都举起袖子遮住头,一边闪躲,一边张望。
库顶之上,铜钱仍源源不断飞向天空,蝗阵一样,千千万万,数不清有多少。铜钱撞击之声不绝于耳,不时有铜钱落下来,滚了一地。
半晌,那些铜钱才全都飞远不见,也再没有铜钱掉落,四周忽然安静。
怔怔半晌,刘回捂着左眼,忽然叫道:“快开库门!”
孙执信也才回过神,忙过去弯腰拣起刚才跌落的钥匙,颤着手过去打开了第二道锁,刘回已取出钥匙交给文吏,文吏忙过去打开了第三道锁。库监蓝猛一把推开了门,一阵潮霉之气扑鼻而来。刘回、孙执信和蓝猛却顾不上这些,捂着鼻子急忙走了进去。
库房内潮霉气更加浓重,前几天连下了两场雨,这库顶又陈年失修,漏了不少雨下来,地面生满了乌绿霉苔,踩上去十分湿滑。孙执信年纪大一些,脚下一滑,摔了一跤,却顾不得疼,不等人扶,赶紧爬了起来。
库中比往常亮一些,三人抬头一看,屋顶上有几个破瓦洞,这时晨雾已渐散去,从破洞透了些天光下来,照在屋子正中整齐堆放的黑铁箱,四层总共一千箱。三人忙凑近铁箱细看,每个铁箱箱口都封着官印封条,完好无损。还好,三人略松了口气。
孙执信有责在身,不敢大意,回头吩咐门外的两个侍卫:“你们进来搬一箱下来!”
两个侍卫忙跑进来,急步走到钱箱堆垛最右角,一起扳住上面一只铁箱。两人知道铁箱极重,因此憋足了劲,谁知道才一使力,铁箱猛地滑了出来,险些掉落在地。两个侍卫被闪了一下,脚下一滑,几乎跌倒。
刘回等三人在旁边看见,都大出意外,孙执信忙问:“怎么?”
两个侍卫几乎同声道:“大人,箱子是空的!”
“空的?!怎么可能?”
“真是空的!”其中一个侍卫独自抱住铁箱,轻松搬了起来,又晃了两晃,里面响起铜钱滚动碰击声,听那声音,箱子里只剩三四枚铜钱。
钱箱钥匙由度支司掌管,刘回等人也不敢私拆封条。孙执信瞪大了眼睛,待了片刻,忙嚷道:“快看看其他箱子!外面的人都进来!”
两个侍卫分别去查看旁边的铁箱,都轻松抱起,外面几个侍卫也急忙进来,去搬看其他铁箱,连蓝猛也奔过去亲自搬动验看。
“大人,这箱空的!” “这箱也是空的!” “这箱也是……”
叮叮当当声不断响起,每只箱子里原本该有一百贯,一贯千钱,共十万枚铜钱,此时却都各只剩几个铜钱。上面一层铁箱查看完,全都是空的。接着又查第二层,也都是空的;第三、第四层仍都是空的。
孙执信呆立一旁,脸色煞白:“这……这……钱难道真的飞走了?”
诸人不由得抬头望向房顶那几个破瓦洞,洞口投下的光线越发亮了些,如同几只神怪之眼,窈然注视着众人。
【金篇 三商案】
第一章
猪奔、鱼竭、炭危
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
——王安石
三月十一,清明。
汴京南郊,离城十多里地,有三四个村落。天才微亮,村人都还沉睡未醒,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闹哄哄的声响。村人都被吵醒,纷纷披着衣服跑出去一看,都惊得张大了嘴——田地里到处是猪,成千上万,全都散乱在田里,埋头到处乱踩乱啃,才发新苗的麦地全都被踏烂。
农夫们又惊又怒,纷纷抄起棒子去驱打那些猪。但猪太多,一赶更加混乱,反倒踩踏得更厉害。瞧着今年的麦子全都变成烂泥,不少农夫失声大哭。其中几个脾性大的吼起来:“这田不能白糟蹋了!拿这些猪抵麦子!”
众人一听,全都愤愤鼓舞起来,有的冲回家找绳子,有的则直接把猪往自家赶,遍野的猪叫声、怒喝声、哭嚷声……有猪圈的把猪赶进圈里,没有猪圈的,就驱在院子里,甚至挤在屋子里。一两个时辰后,田里再不见人,也不见猪,只剩泥烂的田地。
各家关起门,开始算账:一亩地最多收二百斤麦子,交官府夏税,一斤最多只算一百二十文,剩下的卖给粮商,最多也一百五十文,按最高算,一亩地三万钱。
一头猪,按三百斤算,卖给猪商,一斤四十文,一头一万二千钱。算起来,三头猪比一亩地强。
这一带几个村落总共有二百多户,多的得了七八十头猪,少的也有二三十头。主户里,田多的上户捉的猪若少了,要略亏一些,田少的下户则能赚一些。没田的客户则意外捞了一大笔。因而,有的人骂,有的人笑,有的连声咂嘴。几个村的里正、耆长中午聚到一起商议,这些猪的主人至今不见来寻猪,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猪踩坏了田地,依理也得赔,不过打起官司来,不知道要拖延多久,而且未见得能赔多少。有了这些猪,赚的不说,就算损,也损得不多。如今趁着没人来找,各家先把这些猪全都杀了,能卖的赶紧卖掉,卖不及的也赶紧藏起来,实在不成用盐腌了慢慢卖。至于田,各家赶紧补种,还来得及。
于是,各家各户都开始杀猪,猪叫声险些把村里的房子震塌。
清明上午,汴京西郊车鱼坊。
数百个鱼商聚在汴河上游岸边,看着太阳渐渐升高,一片焦躁叫骂声。
每天清早天不亮,鱼商们就在这里等候渔船。上游的鱼贩把鱼运到这里,卖给鱼行,鱼行再分卖给各个鱼商,鱼商趁早运进城去赶早市。然而今天,天已大亮,仍不见一只渔船来。
鱼商们把一个人紧紧围住,不停地催问,那个人不停地解释,但到处是叫嚷声,谁说了什么,谁都听不清。
这个人名叫蒋卫,是汴京鱼行主管,今年四十七岁,长得小眼扁嘴,头小身长,人都叫他“蒋鱼头”。他十来岁就在京城贩鱼,已经有三十来年,深得行首倚重,渔行的大小事,大半都是由他出头料理。
近一个月来,蒋鱼头已经被挫磨得肝肺都要燃着,但从没像今天这么糟乱。他嗓子几乎喊哑,却没人听。实在没法,只得用力扒开那群鱼商,骑上驴,逃脱鱼商们的叫嚷拉扯,加紧催驴,进城去找那个惹祸的事主——冯宝。
清明正午,东水门外。
梅船在虹桥下遇险时,祝德实刚走到香染街口。
他是京城炭行的行首,年近六十,中等身材,原先是瘦方脸,由于发福,早已变成了圆脸,颔下稀软一些胡须,样貌亲切,满脸和气。加之极善保养,面色丰润,看过去不到五十岁。
今天清明,几个商界老友约了个郊外酒会,要斗各家厨艺。祝德实让家人精意备办了四样秘制菜肴,排蒸荔枝腰子、莲花鸭、笋焙鹌子、糟脆筋,用一色官窑冰裂纹粉青瓷碟盛放。又挑了几样咸酸劝酒的精细果子,椒梅、香药藤花、砌香樱桃、姜丝梅,一起用彭家温州漆盒装好,让人先送了过去。又带了一套龙泉梅家茶具、几饼龙团胜雪御茶,及席间添换的衣衫巾帕,让两个随从阿铜、阿锡分别提着。
京城各行衣饰都有区别,今天不做生意,祝德实没有穿行服,只戴了顶东门汪家的黑宫纱襆头,穿了件刘皇亲彩帛铺的青绸春衫,系了条钮家的犀角腰带,脚上是季家云梯丝鞋铺的青缎绣履。
他看天气晴好,时候又尚早,想舒展筋骨,便不骑马,信步慢慢向城外走去。才走到香染街口,便见两个人急急走了过来,都穿着炭行的行服,黑绸襆头、黑绸袍,腰系黑绸绦。
一个瘦高,目光暗沉沉的,五十来岁,叫臧齐;另一个粗壮,嘴边一圈硬黑胡茬,三十来岁,叫吴蒙。两人都是大炭商,和祝德实一同主掌京城炭行。
吴蒙还没走近就嚷道:“祝伯,炭仍没送来!”
“哦?宫里的炭呢?没送去?”
“我的存货昨天已经淘腾尽了。拿什么来送宫里?”
“这可怎么好?我那里也没有剩的了,臧兄弟,你那里如何?”
臧齐不爱说话,沉着脸,只摇了摇头。
吴蒙气恨道:“我早说那姓谭的不能信!”
三人正在犯愁,忽听到有人唤道:“三位都在这里?让我好找。”
抬头一看,是内柴炭库的主簿吴黎,四十来岁,面色有些暗郁,穿着件青绸袍子,骑着匹青骢马,刚从东水门外进来。
三人忙一起叉手拜问:“吴主簿!”
吴黎并不下马,沉着脸:“你们倒是清闲,昨天让我候了一整天,没见着一块炭。今天一上午,仍不见人影儿。宫里头滚轱辘一样派人来催,说都要砍桌椅来烧水了。你们的炭看来不打算送了?”
“让吴主簿受累。宫里的炭我们哪里敢欠?只是各家炭场里真的没有存货了。您看臧、吴二位这一头的汗,他们两个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在为这事奔忙。您放心,等炭船一到,我们立刻给您运过去。”祝德实脸上赔着笑,心里却想:催起炭来似火,付起炭钱又如冰。宫里欠了两年多的炭钱至今还没见一文钱。
“又是这话?没有个准时准信,我怎么去回复?”
“我们也没法子,这两天又是寒食清明,水路堵得厉害,难免耽搁一两天。您看,最晚明天,就算炭船没来,我们也想办法把宫里的炭找齐。”
“明天?!你们真要逼宫里烧龙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