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节
当士兵把将官挟持后,可汗再米分墨登场,他用王者的从容威严,向将官诉述叶护与阿布扎杀害老可汗的阴谋后,再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将官带领士兵倒戈,为国家为老可汗报仇。
可汗游说过半将官后,守营的士兵发现了他们,随着叶护的一声令下,他们顿时陷入一片刀光剑影中。
死士兵团深入突厥军营之前,就已与袁一歃血明志,誓死保护可汗回到城中,因此,他们拼死为可汗杀出条血路,当回到牙帐城时,活着回来的人,只剩下袁一和另外一名士兵。
当浑身是伤的袁一回到城中时,已是奄奄一息,看到尹玉书叫来跟前,便费力道:“剩下……的事……就交给你了。”
还没来得听到答复,他就昏死过去了。
当他再醒来时,看到自己身在一间富丽堂皇的房子里,他略微抬头,看向身形纤瘦的可汗站在床边,便问道:“这是在哪儿?”
可汗转身,走到床头扶他坐起后,说了几句突厥话,一脸茫然的袁一,皱眉道:“可汗,我不太懂突厥语。”说着,他看了眼四周:“不过,大致知道,我应该在皇宫中。”
这时,尹玉书走了进来,见袁一醒了,满脸欢喜的走到床边,道:“将军,你可算醒了,这十天里,卑职可担心坏了。”
袁一苦笑道:“十天,我这一觉睡得还真够久。城外的战况如何?”
“突厥的战乱已解,将军可以放心了。”
袁一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这么说你都做到了?”
尹玉书笑着点点头:“没错。”
按照之前的计划,先让可汗游说突厥将官,挑起叶护对将官的疑心,以叶护小人的性格,为了防止倒戈,肯定会杀掉一些将官,如此,突厥军中便会人人自危。
到时,再将数万份盖着玉玺印章的劝降书,用特制的孔明灯带到突厥营地上空。突厥兵肯定会疑心,将飘来的孔明灯射下,那时,劝降书便如雪片般飞满营地,不知是何物的突厥兵,好奇之下就会看劝降书。
这种情形之下,做贼心虚的叶护,必定会用杀一儆百来掩盖弑君的惶恐。
这两招双管齐下后,不但,让将官与叶护间互相猜忌,还让士兵对攻城的正义性产生质疑,从而导致军心涣散。
之后,让可汗率领被俘的几万突厥出城,对攻城的士兵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倒戈游说。
最终,在这一招招攻心术下,不但,兵不血刃解除了围城危机,而且,还为大唐赢得了,突厥近乎俯首称臣的盟约。
当袁一代表大唐与可汗签订盟约后,驻军在牙帐城中,等待朝廷指派大军的去向。
这时,可汗常常召袁一进宫,敞开心扉倾述,经过这场战乱后,他感到以自己的年岁阅历,不懂在群臣中分辨忠奸,对于国家大事的掌控,更是力不从心,为此,每日都在极度焦虑与不安中度过,甚至萌生了退位让贤的想法。
每天这种时候,袁一就会感到很不解,可汗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最忌讳向人袒露心扉,可如今,面对曾经的敌人,不但没有防备之心,还这般倾诉衷肠。
有天,在可汗倾诉过后,袁一终于把疑惑说了出来:“可汗,其实,我觉得,我不是一个适合可汗倾述的对象,可汗是不是太相信我了?”
当负责翻译的尹玉书,把这话告诉可汗后,只见他沉默了片刻,道:“叶护在父汗身边待了近二十年,可到头来,他却被吐蕃人收买,给突厥带来一场浩劫。袁将军,你虽然曾是敌人,可却曾为本汗挡过箭,还为了一句承诺,拼死保护本汗,从敌营回到城中,这些都是君子所为。本汗敬重君子,所以,愿意相信你。”
见可汗言辞恳切,袁一心中不免有几分感动:“可汗若真相信我,那我想对可汗说,一天的努力不能成就明君,一件错事也不会变成昏君。可汗虽然年轻,可当在敌营劝说将官倒戈时,我看到了可汗身上的王者气概。在看来,可汗统领江山不缺别的,唯独胸中缺了‘自信’二字。”
第121章 进军吐蕃
可汗似有所悟地点点头:“是啊!本汗的确是缺了几分自信!”
这日,袁一将战后事务安排妥当后,想起穆赫珠还关押在军中,便来到她的营帐中。当见到袁一突然而至,满脸防备的她,退到一处角落中,声音略微颤抖道:“你来干嘛?”
袁一上前走了几步,盯着她缩进袖中的手,道:“很害怕吗?你可是笃鲁的女儿,抖得这么厉害,万一藏在袖子里的匕首掉出来,还怎么置我于死地?”
她见被识破,索性拿出匕首对付袁一,只见袁一不慌不忙地抬手,便将匕首打落。见此,她怒视道:“你要是敢碰我,我爹一定不会放过你!”
“别误会,我可对你没兴趣。”说罢,袁一从兜里拿出包银子,抛给她道:“这是给你路上用的盘缠,外面还有匹马,收拾下就起程吧!”
她难以置信道:“你这是要,放我走吗?”
“你觉得呢?”
“为什么?”
袁一看了眼,腰间的乌木剑:“我欠你爹一个人情,放你回去,算是回礼吧!”
她点点头,沉默了片刻道:“若我不是笃鲁的女儿,你也会放我走吗?”
“当然。难道养着你,浪费我的粮食吗?”
“我懂了。”
半个月后,高宗以阿布扎受吐蕃赞普指使,蓄意破坏大唐邦交为由,出兵征伐吐蕃,根据大唐与突厥的盟约,可汗同意出兵二十五万,支持这次征伐。
高宗原本指派了辅国大将军与突厥大帅,共同统帅这支突厥军队,但可汗坚持要求,将大唐的联盟统帅换成袁一,高宗虽然觉得以袁一的资历不足以胜任,可征战在即,高宗只好满足可汗的要求。
如此,袁一与突厥大帅商量过后,将自己带领的唐军,编入突厥部队中,一切安排妥当,两大统帅便带领浩浩荡荡的大军逼近吐蕃。
袁一还未达到吐蕃时,先行到达的五十万唐军,就已与吐蕃军开战。
不知是吐蕃应战准备仓促,还是受到了五十万雄狮之军的威慑,不到十日,唐军就在吐蕃边防之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作为征战统领的天策大将军,身经百战,对笃鲁善于玩弄诡计素有耳闻,所以,天策大将军没有趁胜追击,而是等待各国派遣的军队抵达,再做部署。
袁一刚到达吐蕃,天策大将军就派人请他去商议,进攻部署。
袁一如约来到天策大将军营地,看到第一,三路固盟军的统领李泰仁与杨志,已在营帐中坐定。
袁一来时听闻,波斯和阿拉伯帝国受到吐蕃的挑唆,一直没有与大唐谈拢固盟的事。
后来,袁一攻下牙帐城,屠杀突厥兵,用奇招让将近二十万突厥兵倒戈的消息,陆续在边疆各国间传开。
波斯和阿拉伯帝国因此受到威慑,急忙撇清与吐蕃的关系,并且与李泰仁与杨志签下了固盟合约。
此次,征伐吐蕃,两国分别出兵七万与九万,还很配合地遵照高宗的意思,让李泰仁与杨志出任两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天策大将军先向众人分析了当前形势,而后,说出了对敌军趁胜追击的担忧。
李泰仁与杨志急于立功,见边防缺口轻易就被打开,料想吐蕃的实力并没传言中那般厉害,俩人便主动请缨,率军深入吐蕃境内追击敌军。
一番交谈下来,天策大将军便知道俩人经验尚浅,便好意提醒道:“吐蕃抗战的统帅是,素有战神之称的笃鲁。他作战诡计迭出,而且,他统领的百万吐蕃兵个个都训练有素。他几乎没有吃过败仗,你们应该记得,几年前,薛仁贵征战吐蕃就是败在他手下。”
这时,只见五短身材,面颊瘦尖,牙齿参差不齐的杨志,冷冷一笑:“瞧大将军这话说得!薛仁贵都是一只脚踏进棺材的老人,大将军何必拿他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李泰仁急忙接下话茬,道:“杨将军说得没错!既然,圣上派我们来征讨吐蕃,就是要抛开生死奋勇杀敌,不能因为害怕,就畏首畏尾,难道等着敌人送上门来吗?”
见他们一唱一和说得起劲,天策大将军转而向袁一问道:“袁将军,你怎么看?”
这两年来,袁一作为军队统领,不断在权衡利弊和选择时机,面对如今的分歧,不管选择向左,还是向右,都只是遭来仇恨。
所以,面对大将军的站队之请,他回答道:“末将没有与笃鲁交过手,他到底有多少斤两,不敢妄下判断。至于,吐蕃应战到底拿出了多少势力,没有人知道。在当下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末将实在难以判断该进还是该守。既然,大将军受命作为征战统帅,末将相信大将军能做出正确部署。”
大将军听了,这番说了等于没说的圆滑之言,只能暗在心中叫苦。
他知道李,杨俩人底细,不好回绝他们这番看似英勇的请缨,无奈之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李,杨率军进入吐蕃趁胜追击时,恰好遇见笃鲁亲率三十万援军赶来。
李,杨二人明知敌众我寡,却无法脱身,只好,边硬着头皮与笃鲁交锋,边派人向大将军请求增援。
收到求援的大将军,先不是急着派兵援助,而是向带来消息的士兵,了解唐军的伤亡情况,敌军的兵力,笃鲁的作战部署。
待士兵将所有情况说完,大将军便以一句“他们还能应付,现在派军还不是时候”就打发报信的士兵走了。
最后,当李,杨二人第四次送来增援请求时,大将军照例问过前方的情况,见唐军虽然伤亡过半,可敌军也损失了不少人马。
大将军猜测,吐蕃与唐军曾交过手,笃鲁应该清楚,唐军兵力最少在七十万之上。
可面临这种情况,笃鲁既没有增加兵力,也没退守诱敌深入。
而是,选择这样硬碰硬的正面交锋,说明,吐蕃国内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而笃鲁的能耐,也在讹传讹中被夸大了。
经过这番思量,大将军捻须,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向身边的卫兵道:“传令全军,拔营起程,增援前方军队!”
这时,袁一也在大将军帐中,听到号令,便起身道:“末将,这就去打点起程事宜,先行告退!”
大将军摆摆手道:“不急!我的人马足够应付笃鲁了,你就带着那些突厥兵安心驻扎在这儿,若有需要,你再来也不迟!”
“是,末将领命!”袁一心里清楚,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将军的五十万人马一到,收拾笃鲁轻而易举的事。
等到笃鲁一败,两国之战的胜利,毫无悬念的落入了大唐手中,而大将军顺理成章地独揽,这份足以流芳百世的功劳。
即便知道大将军的私心,可他并不在意,一则他不是贪功之人,二则他觉得大唐能制胜吐蕃,比什么都重要。
大将军与李,杨二人汇合后,不但成功偷袭了笃鲁的军营,而且用计烧了他紧急调配来粮草。
甚至,在一次对阵时,神情萎靡的笃鲁,当听到唐军的战鼓擂响,他吓得如惊弓之鸟般从马上坠下。
之后,交战刚开始,听到笃鲁下令撤军,吐蕃兵慌忙四散逃窜,见此,大将军暗喜,指挥将官率军从各路追击敌军。
当大将军以为胜利在望时,却在一处峡谷遭受到了笃鲁的埋伏。
不但,他带去的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就连他的项上人头,也被笃鲁斩于刀下。
不仅大将军这一路军队受到埋伏,其他追击的几路唐军,同样被笃鲁故意分散引到水岸,沙丘,峡谷等险地进行伏杀。
不过,短短几日,六十万唐军与盟军就被笃鲁杀了十万,擒了二十万,其他暂且保住性命的士兵,都如丧家之犬般逃离吐蕃。
驻军在边境的袁一,没有等来捷报,而是等来了,一群接一群仓皇而回的败兵。
当向败兵问清情况,方知笃鲁是用了欲擒故纵之计,先消除戒心,再诱敌深入,进行伏杀。
笃鲁步步精心,先将唐军玩弄于鼓掌中,再将他们推入挖好的坟墓,如此谋略,让袁一痛恨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能耐。
袁一统计归来的败兵人数约二十万,为了方便指挥,将他们编入了自己的军队中。
他与突厥大帅商量好进攻部署后,便带着这支将近五十万人马的军队,挺进吐蕃。
这半年来,袁一虽与吐蕃军的大战小战好说也有上百回,却从未见过笃鲁领军迎战。
为此,他感到十分纳闷,可就在他进入吐蕃腹地,在一处牧草丰富的草原驻军时,一个号称笃鲁侍卫的人,来到营地求见袁一。
侍卫向袁一说明来意,称笃鲁想要见他,若他同意赴约,就释放俘虏的五万唐兵和李泰仁与杨志两名将军,若他不同意,明日就将那些人坑杀。
明知笃鲁诡计多端,可为了那五万人的性命,袁一无奈答应赴约。
次日,袁一带着梅仁,出了军营,骑马往西走了十里,远远瞧见一辆马车。
待走近,看到驾车的人正是昨日的侍卫,只见他打量了眼梅仁,满脸不快道:“不是说好单独赴约,怎么多了一个人?”
第122章 袁一赴约
听着唐语并不娴熟的侍卫,把话说完,梅仁冷笑道:“当年刘邦赴鸿门宴,身边可带着樊哙,如今,我们将军同样去赴鸿门宴,身边当然也少不了我。”
看到梅仁一脸自信,袁一无奈笑了笑,向侍卫道:“若大帅真要对我怎么样,多一个人,也不过是浪费一点时间,他不会在意的。”
侍卫想了片刻,点点头,吹了声口哨,便从草丛中钻出两个是人,侍卫用吐蕃话询问俩人,他们是否看到有人跟来?
可汗游说过半将官后,守营的士兵发现了他们,随着叶护的一声令下,他们顿时陷入一片刀光剑影中。
死士兵团深入突厥军营之前,就已与袁一歃血明志,誓死保护可汗回到城中,因此,他们拼死为可汗杀出条血路,当回到牙帐城时,活着回来的人,只剩下袁一和另外一名士兵。
当浑身是伤的袁一回到城中时,已是奄奄一息,看到尹玉书叫来跟前,便费力道:“剩下……的事……就交给你了。”
还没来得听到答复,他就昏死过去了。
当他再醒来时,看到自己身在一间富丽堂皇的房子里,他略微抬头,看向身形纤瘦的可汗站在床边,便问道:“这是在哪儿?”
可汗转身,走到床头扶他坐起后,说了几句突厥话,一脸茫然的袁一,皱眉道:“可汗,我不太懂突厥语。”说着,他看了眼四周:“不过,大致知道,我应该在皇宫中。”
这时,尹玉书走了进来,见袁一醒了,满脸欢喜的走到床边,道:“将军,你可算醒了,这十天里,卑职可担心坏了。”
袁一苦笑道:“十天,我这一觉睡得还真够久。城外的战况如何?”
“突厥的战乱已解,将军可以放心了。”
袁一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这么说你都做到了?”
尹玉书笑着点点头:“没错。”
按照之前的计划,先让可汗游说突厥将官,挑起叶护对将官的疑心,以叶护小人的性格,为了防止倒戈,肯定会杀掉一些将官,如此,突厥军中便会人人自危。
到时,再将数万份盖着玉玺印章的劝降书,用特制的孔明灯带到突厥营地上空。突厥兵肯定会疑心,将飘来的孔明灯射下,那时,劝降书便如雪片般飞满营地,不知是何物的突厥兵,好奇之下就会看劝降书。
这种情形之下,做贼心虚的叶护,必定会用杀一儆百来掩盖弑君的惶恐。
这两招双管齐下后,不但,让将官与叶护间互相猜忌,还让士兵对攻城的正义性产生质疑,从而导致军心涣散。
之后,让可汗率领被俘的几万突厥出城,对攻城的士兵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倒戈游说。
最终,在这一招招攻心术下,不但,兵不血刃解除了围城危机,而且,还为大唐赢得了,突厥近乎俯首称臣的盟约。
当袁一代表大唐与可汗签订盟约后,驻军在牙帐城中,等待朝廷指派大军的去向。
这时,可汗常常召袁一进宫,敞开心扉倾述,经过这场战乱后,他感到以自己的年岁阅历,不懂在群臣中分辨忠奸,对于国家大事的掌控,更是力不从心,为此,每日都在极度焦虑与不安中度过,甚至萌生了退位让贤的想法。
每天这种时候,袁一就会感到很不解,可汗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最忌讳向人袒露心扉,可如今,面对曾经的敌人,不但没有防备之心,还这般倾诉衷肠。
有天,在可汗倾诉过后,袁一终于把疑惑说了出来:“可汗,其实,我觉得,我不是一个适合可汗倾述的对象,可汗是不是太相信我了?”
当负责翻译的尹玉书,把这话告诉可汗后,只见他沉默了片刻,道:“叶护在父汗身边待了近二十年,可到头来,他却被吐蕃人收买,给突厥带来一场浩劫。袁将军,你虽然曾是敌人,可却曾为本汗挡过箭,还为了一句承诺,拼死保护本汗,从敌营回到城中,这些都是君子所为。本汗敬重君子,所以,愿意相信你。”
见可汗言辞恳切,袁一心中不免有几分感动:“可汗若真相信我,那我想对可汗说,一天的努力不能成就明君,一件错事也不会变成昏君。可汗虽然年轻,可当在敌营劝说将官倒戈时,我看到了可汗身上的王者气概。在看来,可汗统领江山不缺别的,唯独胸中缺了‘自信’二字。”
第121章 进军吐蕃
可汗似有所悟地点点头:“是啊!本汗的确是缺了几分自信!”
这日,袁一将战后事务安排妥当后,想起穆赫珠还关押在军中,便来到她的营帐中。当见到袁一突然而至,满脸防备的她,退到一处角落中,声音略微颤抖道:“你来干嘛?”
袁一上前走了几步,盯着她缩进袖中的手,道:“很害怕吗?你可是笃鲁的女儿,抖得这么厉害,万一藏在袖子里的匕首掉出来,还怎么置我于死地?”
她见被识破,索性拿出匕首对付袁一,只见袁一不慌不忙地抬手,便将匕首打落。见此,她怒视道:“你要是敢碰我,我爹一定不会放过你!”
“别误会,我可对你没兴趣。”说罢,袁一从兜里拿出包银子,抛给她道:“这是给你路上用的盘缠,外面还有匹马,收拾下就起程吧!”
她难以置信道:“你这是要,放我走吗?”
“你觉得呢?”
“为什么?”
袁一看了眼,腰间的乌木剑:“我欠你爹一个人情,放你回去,算是回礼吧!”
她点点头,沉默了片刻道:“若我不是笃鲁的女儿,你也会放我走吗?”
“当然。难道养着你,浪费我的粮食吗?”
“我懂了。”
半个月后,高宗以阿布扎受吐蕃赞普指使,蓄意破坏大唐邦交为由,出兵征伐吐蕃,根据大唐与突厥的盟约,可汗同意出兵二十五万,支持这次征伐。
高宗原本指派了辅国大将军与突厥大帅,共同统帅这支突厥军队,但可汗坚持要求,将大唐的联盟统帅换成袁一,高宗虽然觉得以袁一的资历不足以胜任,可征战在即,高宗只好满足可汗的要求。
如此,袁一与突厥大帅商量过后,将自己带领的唐军,编入突厥部队中,一切安排妥当,两大统帅便带领浩浩荡荡的大军逼近吐蕃。
袁一还未达到吐蕃时,先行到达的五十万唐军,就已与吐蕃军开战。
不知是吐蕃应战准备仓促,还是受到了五十万雄狮之军的威慑,不到十日,唐军就在吐蕃边防之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作为征战统领的天策大将军,身经百战,对笃鲁善于玩弄诡计素有耳闻,所以,天策大将军没有趁胜追击,而是等待各国派遣的军队抵达,再做部署。
袁一刚到达吐蕃,天策大将军就派人请他去商议,进攻部署。
袁一如约来到天策大将军营地,看到第一,三路固盟军的统领李泰仁与杨志,已在营帐中坐定。
袁一来时听闻,波斯和阿拉伯帝国受到吐蕃的挑唆,一直没有与大唐谈拢固盟的事。
后来,袁一攻下牙帐城,屠杀突厥兵,用奇招让将近二十万突厥兵倒戈的消息,陆续在边疆各国间传开。
波斯和阿拉伯帝国因此受到威慑,急忙撇清与吐蕃的关系,并且与李泰仁与杨志签下了固盟合约。
此次,征伐吐蕃,两国分别出兵七万与九万,还很配合地遵照高宗的意思,让李泰仁与杨志出任两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天策大将军先向众人分析了当前形势,而后,说出了对敌军趁胜追击的担忧。
李泰仁与杨志急于立功,见边防缺口轻易就被打开,料想吐蕃的实力并没传言中那般厉害,俩人便主动请缨,率军深入吐蕃境内追击敌军。
一番交谈下来,天策大将军便知道俩人经验尚浅,便好意提醒道:“吐蕃抗战的统帅是,素有战神之称的笃鲁。他作战诡计迭出,而且,他统领的百万吐蕃兵个个都训练有素。他几乎没有吃过败仗,你们应该记得,几年前,薛仁贵征战吐蕃就是败在他手下。”
这时,只见五短身材,面颊瘦尖,牙齿参差不齐的杨志,冷冷一笑:“瞧大将军这话说得!薛仁贵都是一只脚踏进棺材的老人,大将军何必拿他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李泰仁急忙接下话茬,道:“杨将军说得没错!既然,圣上派我们来征讨吐蕃,就是要抛开生死奋勇杀敌,不能因为害怕,就畏首畏尾,难道等着敌人送上门来吗?”
见他们一唱一和说得起劲,天策大将军转而向袁一问道:“袁将军,你怎么看?”
这两年来,袁一作为军队统领,不断在权衡利弊和选择时机,面对如今的分歧,不管选择向左,还是向右,都只是遭来仇恨。
所以,面对大将军的站队之请,他回答道:“末将没有与笃鲁交过手,他到底有多少斤两,不敢妄下判断。至于,吐蕃应战到底拿出了多少势力,没有人知道。在当下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末将实在难以判断该进还是该守。既然,大将军受命作为征战统帅,末将相信大将军能做出正确部署。”
大将军听了,这番说了等于没说的圆滑之言,只能暗在心中叫苦。
他知道李,杨俩人底细,不好回绝他们这番看似英勇的请缨,无奈之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李,杨率军进入吐蕃趁胜追击时,恰好遇见笃鲁亲率三十万援军赶来。
李,杨二人明知敌众我寡,却无法脱身,只好,边硬着头皮与笃鲁交锋,边派人向大将军请求增援。
收到求援的大将军,先不是急着派兵援助,而是向带来消息的士兵,了解唐军的伤亡情况,敌军的兵力,笃鲁的作战部署。
待士兵将所有情况说完,大将军便以一句“他们还能应付,现在派军还不是时候”就打发报信的士兵走了。
最后,当李,杨二人第四次送来增援请求时,大将军照例问过前方的情况,见唐军虽然伤亡过半,可敌军也损失了不少人马。
大将军猜测,吐蕃与唐军曾交过手,笃鲁应该清楚,唐军兵力最少在七十万之上。
可面临这种情况,笃鲁既没有增加兵力,也没退守诱敌深入。
而是,选择这样硬碰硬的正面交锋,说明,吐蕃国内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而笃鲁的能耐,也在讹传讹中被夸大了。
经过这番思量,大将军捻须,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向身边的卫兵道:“传令全军,拔营起程,增援前方军队!”
这时,袁一也在大将军帐中,听到号令,便起身道:“末将,这就去打点起程事宜,先行告退!”
大将军摆摆手道:“不急!我的人马足够应付笃鲁了,你就带着那些突厥兵安心驻扎在这儿,若有需要,你再来也不迟!”
“是,末将领命!”袁一心里清楚,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将军的五十万人马一到,收拾笃鲁轻而易举的事。
等到笃鲁一败,两国之战的胜利,毫无悬念的落入了大唐手中,而大将军顺理成章地独揽,这份足以流芳百世的功劳。
即便知道大将军的私心,可他并不在意,一则他不是贪功之人,二则他觉得大唐能制胜吐蕃,比什么都重要。
大将军与李,杨二人汇合后,不但成功偷袭了笃鲁的军营,而且用计烧了他紧急调配来粮草。
甚至,在一次对阵时,神情萎靡的笃鲁,当听到唐军的战鼓擂响,他吓得如惊弓之鸟般从马上坠下。
之后,交战刚开始,听到笃鲁下令撤军,吐蕃兵慌忙四散逃窜,见此,大将军暗喜,指挥将官率军从各路追击敌军。
当大将军以为胜利在望时,却在一处峡谷遭受到了笃鲁的埋伏。
不但,他带去的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就连他的项上人头,也被笃鲁斩于刀下。
不仅大将军这一路军队受到埋伏,其他追击的几路唐军,同样被笃鲁故意分散引到水岸,沙丘,峡谷等险地进行伏杀。
不过,短短几日,六十万唐军与盟军就被笃鲁杀了十万,擒了二十万,其他暂且保住性命的士兵,都如丧家之犬般逃离吐蕃。
驻军在边境的袁一,没有等来捷报,而是等来了,一群接一群仓皇而回的败兵。
当向败兵问清情况,方知笃鲁是用了欲擒故纵之计,先消除戒心,再诱敌深入,进行伏杀。
笃鲁步步精心,先将唐军玩弄于鼓掌中,再将他们推入挖好的坟墓,如此谋略,让袁一痛恨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能耐。
袁一统计归来的败兵人数约二十万,为了方便指挥,将他们编入了自己的军队中。
他与突厥大帅商量好进攻部署后,便带着这支将近五十万人马的军队,挺进吐蕃。
这半年来,袁一虽与吐蕃军的大战小战好说也有上百回,却从未见过笃鲁领军迎战。
为此,他感到十分纳闷,可就在他进入吐蕃腹地,在一处牧草丰富的草原驻军时,一个号称笃鲁侍卫的人,来到营地求见袁一。
侍卫向袁一说明来意,称笃鲁想要见他,若他同意赴约,就释放俘虏的五万唐兵和李泰仁与杨志两名将军,若他不同意,明日就将那些人坑杀。
明知笃鲁诡计多端,可为了那五万人的性命,袁一无奈答应赴约。
次日,袁一带着梅仁,出了军营,骑马往西走了十里,远远瞧见一辆马车。
待走近,看到驾车的人正是昨日的侍卫,只见他打量了眼梅仁,满脸不快道:“不是说好单独赴约,怎么多了一个人?”
第122章 袁一赴约
听着唐语并不娴熟的侍卫,把话说完,梅仁冷笑道:“当年刘邦赴鸿门宴,身边可带着樊哙,如今,我们将军同样去赴鸿门宴,身边当然也少不了我。”
看到梅仁一脸自信,袁一无奈笑了笑,向侍卫道:“若大帅真要对我怎么样,多一个人,也不过是浪费一点时间,他不会在意的。”
侍卫想了片刻,点点头,吹了声口哨,便从草丛中钻出两个是人,侍卫用吐蕃话询问俩人,他们是否看到有人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