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不速之客
范雎此时没兴趣会客,更何况还是陌生人,便一摆手:
“就说我病了,不见。”
时间不久,门卫又来了:
“他自称是郎中,说能治好您的病。”
范雎叹口气:
“这些跑江湖混饭吃的骗子都自称是妙手回春的神仙,想方设法往大门口钻。
一沾上我的边,就是治不好,到了外边也有了胡吹的本钱,给他一锭金子,让他走人。”
不料,门卫再报:
“他说不要金子,等治好您的病,要您的——”
“他要什么?”
“小的不敢说。”
“说吧,我不怪你。”
“他说要、要您的、相印。”
范雎一捋胡子:
“何方游说客胆敢口出如此狂言?正好解闷儿,让他进来!”
既然人家来公开挑战,就不能拒之门外了。
“郎中”到了面前略一拱手:
“燕人蔡泽拜见范相。”
这位蔡泽的“才”不知有几斗,“貌”可确实惊人:
一张黑不黑、青不青混合色的脸上,朝天露孔的鼻子、可与猪媲美的招风耳;
深眼窝子鲇鱼嘴,七上八下几根老鼠须,抿紧嘴唇也遮不住那丢三少四的几颗黄板牙;
而且还是耸肩、驼背、罗圈儿腿,一走一颠儿。
如果全球“选丑”,也肯定能“荣登榜首”。
别看他的模样长的不理想,自信心却非常强。
有一次他找“相面大师”唐举给自己看相,唐举一见就乐了:
“世代相传,‘圣人’的面貌按相书难究其详。
您先生的相貌,天机深远,实不敢妄言,但确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蔡泽明白,人家是以自己相貌的丑陋开玩笑,却毫不在意,把嘴一撇:
“功名富贵由我自取,不必您费心,只给我看看寿数就行。”
唐举点头一笑:
“成,成,从今以后,再活四十三年。”
蔡泽哈哈大笑:
“怀里揣着黄金印,吃四十三年,食细米肥肉以预国事,可以知足啦。”
可见蔡泽对于取代范雎,早就“蓄谋在心”。
范雎一见他的长相,也是又好气又好笑,任他在那儿站着,连座也不让,沉着脸问:
“是你要取我的相印?”
蔡泽大大咧咧地一点儿头:
“在下确有此意。”
范雎撇嘴冷笑:
“我的相印就那么好取?你凭什么?”
“当年张仪告诉老婆:只要舌头在,就不愁富贵,在下当然也是凭它。”
范雎不禁哈哈大笑:
“蔡先生,要论做说客,老夫出道比你早;
五经四书、诸子百家,不敢说极为精通,也都研读多年;
面对数十辩士的诘难,我曾问得他们一个个张口结舌,闭嘴无言;
这么多年扶佐秦王,内安朝政,外摧强敌,虽不能料事如神,却也处理得井然有序。
现在就凭你的这副尊容和一个略显过大的舌头,就能说服秦王,夺走我的相印?”
蔡泽微笑,语带讥讽:
“您也以貌取人吗?
范相之才治国确是有余,可惜为自己考虑未免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啊!
在下丑虽然丑,但是‘旁观者清’,请容我进一言:
您得的是心病,自己治不了,一般人也治不好;
在下的舌头虽然略大些,却能说出您的病源。
指明发病的过程,然后告诉您治病的办法。
我治愈您的病,救了您一命,不用我夺,您自己就会以相印谢我。”
范雎听了,心头怒火腾地升起,当时就要唤人把他赶出去。
但一瞅他眯着眼的笑容,心中突地一惊:
“且慢,他敢如此大言不惭地挑明我有心病,知道犯忌,却仍然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就算是个骗子,也非一般凡夫俗人,不该小瞧他。
嗯,我的确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想到这里,范雎态度忽变,站起身来招呼侍从:
“快给蔡先生看座!”
然后非常客气地一拱手:
“先生既要给范某治病,就请您施术针砭吧。”
蔡泽落座后,也一反刚才那种玩世不恭的油腔滑调,认真地说:
“范相当然懂得春、夏、秋、冬四时之序,成功者退,将来者进。
您的病源在‘进、退’之间由困惑所至,在下给您开的药方是‘退’。”
范雎轻轻一摇头:
“六国事未毕,现在退,还早点儿吧?”
蔡泽叹口气:
“月满则亏,所以不可追求十全十美。
谁都希望既得志于天下,又可安乐长寿终其天年;
爵位财产传诸子孙,世代延续,与天地始终。
然而楚有吴起,秦有商君,越有文种,吴有子胥。
竭其才智,功震天下,而身不得其死,心愿不遂,抱恨九泉。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何必待覆巢之后,方悔之晚矣?”
范雎暗想:
“言词果然犀利,但终究还没脱出以‘利害’逼挟的俗套。
你若承认功臣们的下场多是悲剧,他接下来就是‘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这些陈词滥调。
然后劝说你急流勇退。
我偏要反着说,看他还能变出什么新花样?”
于是微微一笑:
“先生只看表面未及其里。
吴起事悼王,废贵戚以养战士,南服吴越,北却三晋,使楚数世称霸;
子胥复阖闾之王位,破楚灭越,名冠后世;
文种十策未尽用便足以转弱为强,并吞劲吴、为勾践雪会稽之耻;
商君佐孝公,强公抑私,定法治国,为秦之强盛,奠万世之基。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确是都没得到好结果。
但大丈夫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功在当时,名垂后世,死且不朽也矣,还有什么遗憾?”
蔡泽心中暗笑:
“别看老头子嘴上挺硬,心里可是发虚了。”
便进一步剖析道:
“固然,大丈夫立于世间‘功在当时、名垂后世’方不虚此一生。
但这几位是自愿以惨死来成后世之名的吗?
不是!
依在下看,他们的死都是可悲之不幸,而造成这些不幸的原因,就是不善于审时度世。
如果商鞅听赵良之劝,文种随范蠡而去,又何至受五牛分尸之苦,捧‘属镂’而长叹呢?
所以大丈夫处世,以身名俱全为上,名传身死为中,身败名裂为下。
您是聪明人,认为应该选哪一种呢?”
“就说我病了,不见。”
时间不久,门卫又来了:
“他自称是郎中,说能治好您的病。”
范雎叹口气:
“这些跑江湖混饭吃的骗子都自称是妙手回春的神仙,想方设法往大门口钻。
一沾上我的边,就是治不好,到了外边也有了胡吹的本钱,给他一锭金子,让他走人。”
不料,门卫再报:
“他说不要金子,等治好您的病,要您的——”
“他要什么?”
“小的不敢说。”
“说吧,我不怪你。”
“他说要、要您的、相印。”
范雎一捋胡子:
“何方游说客胆敢口出如此狂言?正好解闷儿,让他进来!”
既然人家来公开挑战,就不能拒之门外了。
“郎中”到了面前略一拱手:
“燕人蔡泽拜见范相。”
这位蔡泽的“才”不知有几斗,“貌”可确实惊人:
一张黑不黑、青不青混合色的脸上,朝天露孔的鼻子、可与猪媲美的招风耳;
深眼窝子鲇鱼嘴,七上八下几根老鼠须,抿紧嘴唇也遮不住那丢三少四的几颗黄板牙;
而且还是耸肩、驼背、罗圈儿腿,一走一颠儿。
如果全球“选丑”,也肯定能“荣登榜首”。
别看他的模样长的不理想,自信心却非常强。
有一次他找“相面大师”唐举给自己看相,唐举一见就乐了:
“世代相传,‘圣人’的面貌按相书难究其详。
您先生的相貌,天机深远,实不敢妄言,但确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蔡泽明白,人家是以自己相貌的丑陋开玩笑,却毫不在意,把嘴一撇:
“功名富贵由我自取,不必您费心,只给我看看寿数就行。”
唐举点头一笑:
“成,成,从今以后,再活四十三年。”
蔡泽哈哈大笑:
“怀里揣着黄金印,吃四十三年,食细米肥肉以预国事,可以知足啦。”
可见蔡泽对于取代范雎,早就“蓄谋在心”。
范雎一见他的长相,也是又好气又好笑,任他在那儿站着,连座也不让,沉着脸问:
“是你要取我的相印?”
蔡泽大大咧咧地一点儿头:
“在下确有此意。”
范雎撇嘴冷笑:
“我的相印就那么好取?你凭什么?”
“当年张仪告诉老婆:只要舌头在,就不愁富贵,在下当然也是凭它。”
范雎不禁哈哈大笑:
“蔡先生,要论做说客,老夫出道比你早;
五经四书、诸子百家,不敢说极为精通,也都研读多年;
面对数十辩士的诘难,我曾问得他们一个个张口结舌,闭嘴无言;
这么多年扶佐秦王,内安朝政,外摧强敌,虽不能料事如神,却也处理得井然有序。
现在就凭你的这副尊容和一个略显过大的舌头,就能说服秦王,夺走我的相印?”
蔡泽微笑,语带讥讽:
“您也以貌取人吗?
范相之才治国确是有余,可惜为自己考虑未免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啊!
在下丑虽然丑,但是‘旁观者清’,请容我进一言:
您得的是心病,自己治不了,一般人也治不好;
在下的舌头虽然略大些,却能说出您的病源。
指明发病的过程,然后告诉您治病的办法。
我治愈您的病,救了您一命,不用我夺,您自己就会以相印谢我。”
范雎听了,心头怒火腾地升起,当时就要唤人把他赶出去。
但一瞅他眯着眼的笑容,心中突地一惊:
“且慢,他敢如此大言不惭地挑明我有心病,知道犯忌,却仍然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就算是个骗子,也非一般凡夫俗人,不该小瞧他。
嗯,我的确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
想到这里,范雎态度忽变,站起身来招呼侍从:
“快给蔡先生看座!”
然后非常客气地一拱手:
“先生既要给范某治病,就请您施术针砭吧。”
蔡泽落座后,也一反刚才那种玩世不恭的油腔滑调,认真地说:
“范相当然懂得春、夏、秋、冬四时之序,成功者退,将来者进。
您的病源在‘进、退’之间由困惑所至,在下给您开的药方是‘退’。”
范雎轻轻一摇头:
“六国事未毕,现在退,还早点儿吧?”
蔡泽叹口气:
“月满则亏,所以不可追求十全十美。
谁都希望既得志于天下,又可安乐长寿终其天年;
爵位财产传诸子孙,世代延续,与天地始终。
然而楚有吴起,秦有商君,越有文种,吴有子胥。
竭其才智,功震天下,而身不得其死,心愿不遂,抱恨九泉。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何必待覆巢之后,方悔之晚矣?”
范雎暗想:
“言词果然犀利,但终究还没脱出以‘利害’逼挟的俗套。
你若承认功臣们的下场多是悲剧,他接下来就是‘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这些陈词滥调。
然后劝说你急流勇退。
我偏要反着说,看他还能变出什么新花样?”
于是微微一笑:
“先生只看表面未及其里。
吴起事悼王,废贵戚以养战士,南服吴越,北却三晋,使楚数世称霸;
子胥复阖闾之王位,破楚灭越,名冠后世;
文种十策未尽用便足以转弱为强,并吞劲吴、为勾践雪会稽之耻;
商君佐孝公,强公抑私,定法治国,为秦之强盛,奠万世之基。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确是都没得到好结果。
但大丈夫杀身成仁、视死如归,功在当时,名垂后世,死且不朽也矣,还有什么遗憾?”
蔡泽心中暗笑:
“别看老头子嘴上挺硬,心里可是发虚了。”
便进一步剖析道:
“固然,大丈夫立于世间‘功在当时、名垂后世’方不虚此一生。
但这几位是自愿以惨死来成后世之名的吗?
不是!
依在下看,他们的死都是可悲之不幸,而造成这些不幸的原因,就是不善于审时度世。
如果商鞅听赵良之劝,文种随范蠡而去,又何至受五牛分尸之苦,捧‘属镂’而长叹呢?
所以大丈夫处世,以身名俱全为上,名传身死为中,身败名裂为下。
您是聪明人,认为应该选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