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西军(求订阅!)
  …
  对于北伐收复燕京,种师道很不赞同,甚至很抵触。
  他重申自己的观点,“先挑起战争不可胜。”、“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怎么可以呢?”……
  为了说服赵佶放弃北伐,种师道甚至让他的老搭档西军总参谋长赵隆前往东京汴梁,企图说服赵佶、王黼、童贯。
  然并卵。
  这一切全都是徒劳。
  马扩之父西军出身的马政,早早就被赵佶派来渭州西军统帅部传达动员令。
  在那之后,在旬日以内,赵佶又连续发出七道金牌,传达了同样的命令,而且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最后一道中甚至有“届期大军不能开抵雄州,贻误戎机,惟都统制种师道是问”之类的话。
  金牌,也叫御前金字木牌,只有在传递十万火急的军报时,才能应用,一昼夜之间要走六百里,使人手捧金字硃红牌,每过一个驿站,就要换匹好马,疾驰而过,势如电光。
  朝廷在旬日之内连发七道,赵佶急于用兵的心情,可想而知。
  对此,尽管不愿,可种师道也不敢怠慢,急忙作了调兵遣将、紧急动员的部署。
  曾经有二三十万之众的西军,如今其实只剩下了十一万。
  有人可能会问,那近二十万西军哪去了?
  前些年,童贯一直在对西夏用兵,自然有些死伤,仅统安城一战,西军就死伤了数万,加上民从和役夫,死难者近十万。
  两年前,童贯征讨田虎、王庆、方腊,从西军中,主要是环庆军和鄜延军两路,抽调出来了十五万大军。
  两年的征战,让这十五万大军死伤了大半。
  剩下的,在镇压了方腊起义以后,除了一小部分番兵(主要是折家军)回到西北以外,其余的都留驻在京西北路,也就是淮宁府(或称陈州府),再也没有回到西北来。
  西军能征善战没有错,但西军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极度排外,甚至到了皇帝派去的人都融入不了其中,很有些听调不听宣的意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宋朝一贯对武将的态度,让西军将士很不信任朝廷。
  比如,宋朝重文轻武,总让一群不懂打仗的文臣来指挥他们这些懂打仗的武将。
  再比如,西军向来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军队就是西军将士们的家、就是西军将士们的命,怎么能将家和命交给他们不信任的外人?
  等等……
  总之,朝廷不信西军,西军也不信朝廷。
  进而就导致了,西军有点听调但不听宣的意思。
  对于这种事,哪个皇帝都是难以忍受的。
  可宋朝偏偏还得用西军防御西夏,而且还得用西军到处灭火。
  所以,西军和宋朝朝廷的这种关系,就慢慢的延续了下来。
  不过这种关系虽然能延续,但并不代表皇帝不想解决。
  恰巧赶上童贯抽调了一半西军去剿田虎、王庆、方腊,又赶上这半支西军的统帅刘延庆是西军之中少有的“叛徒”,愿意听从赵佶和童贯的摆布。
  于是,这部分西军被赵佶重新命名——胜捷军。
  胜捷军在名义上还是属于西军统帅部节制,朝廷并没有明文规定把胜捷军从西军的建制中分割开来。
  但胜捷军已另行取得“胜捷军”的番号。
  而且,与西军不同的是,胜捷军的给养和军饷全都由枢密院直接拨发,在待遇上比西军本部的各军都要优厚得多。
  而胜捷军的统领是刘延庆的长子刘光国、辛兴宗的兄弟辛永宗、王禀等童贯的绝对亲信。
  另外,胜捷军再也没有回到西北,而是直接开赴到淮宁府休整。
  总之,朝廷将胜捷军和西军彻底隔绝开了,西军大众也不愿承认那些原本属于环庆军和鄜延军的西军还是西军。
  朝廷明令,胜捷军也要随大军北伐。
  考虑到胜捷军原来是刘延庆麾下的部队,种师道便命刘延庆的二儿子刘光世带着军令前往淮宁府,督促这支军队作为第一拨也就是前军,首先开赴前线,不得有误。
  又考虑到胜捷军的战斗力较差、纪律松弛,种师道并没有将选锋军(先锋)的重任相畀,而把它交给了西军的著名勇将杨可世,让杨可世率领全军精锐的泾原路主力一万五千人作为选锋军,火速出发。
  朝廷历次下达的动员令中,根据赵佶的指示,都有“与河北军易防,全师以出”一句话。
  但河北军其实早已经名存实亡,并无多少军队可以开来易防,来了的也都不中用。
  因此,西军要是真的“全师以出”,那可就是把国防当做儿戏了。
  而且,宋国还要将李衍锁在云地,仅靠调来的那点早已经不会打仗了的河北禁军,怎么可能做到?
  所以,种师道毅然作出决定,让熙河路经略使姚古统率各军区酌留的部队共三万人留守,全面负责西北的防务,同时也给西军留下点种子,毕竟,这是国战,谁又敢保证他们这些出征之人一定还能回来?
  姚古本来就懒着出动,又不愿意受种师道节制,这一决定,完全符合他的心愿。
  倒是姚古的儿子姚平仲一向以勇锐自任,坚决要求去前线作战。
  种师道满足了姚平仲的要求,让他率领熙河军一万人赶赴河北。
  熙河路距离河北最远,种师道估计这拨人马要最后才能到达前线,因此,种师道把它作为后军,给了他接应全军的任务,实际上是想让熙河军做全军的总预备队。
  种师中率领所部秦凤军,刘延庆率领其余的环庆军和鄜廷军分别作为左、右两军,比杨可世晚些出发。
  种师道自己带领统帅部和余下来的泾原军作为中军。
  考虑到大军出发了之后,粮草辎重以及其他军需物资的供应与补充势必要和朝廷及地方上的转运部门打交道,种师道特意委派了童贯的亲戚王渊和童贯的爱将辛企宗为护粮将——名为护粮,实际上,种师道是要利用他们跟童贯的关系,使全军的军需供应得到保证。
  由于出征日期过于匆促,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实际困难,导致将士们怨声载道。
  又由于某些命令下得不当,有的相互抵触,有的前后矛盾,从而造成某些人或某些部队之间冲突不断。
  总之,是出师不利,大多数将士都带着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情绪。
  说白了,西军在西北待得太久太久太久了,他们已经将这片土地当成了他们的家,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有他们的家小、有他们的眷恋,因此,在这里怎么打都行,死也行,只要不出去就好,再加上有环庆军和鄜延军出去之后就再也回不来的例子在,所以他们跟这支军队的统帅种师道一样不愿意去河北打仗。
  尽管如此,这支军队节制有素的纪律还是把各种消极因素统统都克服了,接到种师道的命令之后,各部队尽快做好了出征的准备,并且一般都能够按照命令中规定得十分匆促的日程准时向前线出发。
  已经沉寂了三年之久的八万西军,带着对西北深深的眷恋,穿过广阔无垠的西北原野,穿过山区,向河北前线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