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丞相和离 第54节
就因为公主这个恩情,楚凌已经太过客气了。
姜芜虽然感激,但也心生出了几分警惕,如果可以,她并不想与这个人有太多的交集。
如此高官,高兴了,也不能指望人家提携,这不高兴了,可能就是大祸临头。
只要不得罪就好。
面前的黑衣男人冷淡点头,又问:“夫人是来寻姜公子的吧?”
姜芜一寻思就知道这个姜公子说的肯定是自己的弟弟姜庚。
“正是。”
于是黑衣人又给她的马夫指了路。
“多谢这位公子了。”姜芜赶紧道谢。
黑衣人也只是一点头。
等道了别,马车行驶了两步,姜芜再回头去看的时候,那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土村姑咂咂舌,当真是又涨了见识。
***
马夫照着那黑衣人的指路,很快就来到了姜府。
姜芜顾不得其他,先去看望了母亲。
母亲的房里尽是中药的味道,她则躺在床上,面容憔悴。
姜芜一面将自己的面纱递给旁边的丫鬟,一面人赶紧往床边过去了:“娘。”
听到声音的姜母睁开了眼睛,一看到床边的人,马上眼泪就流了下来。
姜芜还没来得及问旁人母亲的病情,如今一看她这样哭,一时间也心慌。
“娘,怎么了?没事,没事,女儿来了。”
平日里气归气,这会儿看着人这样,她心里不好受得紧,便赶紧轻言安抚着。
哪知听了她的话,床上的姜母眼睛却红得更厉害了。
“阿芜,娘亲对不起你。”她眼里隐隐露出愧疚。
姜芜还没来得及反应,屋外就走进来一个人:“哎呀,娘,这阿芜都来了,您可别再哭了,看看,都把她吓着了。”
姜芜看过去,来人是她大姐。
她之前就知道了,她的几个姐姐中,大姐和三姐也跟着来了京城,好像两个姐夫还捞了个什么官当。
当真是应证了那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她弟弟这婚事要是黄了,也不知这一大家子要怎么办。
当然,这只是先前的想法,她这会儿什么也顾不得想了。
只见大姐坐到了她旁边,拉起她的手笑:“阿芜,你不用担心,娘就是水土不服,身体不舒服,想你想得紧。”
姜芜跟这个大姐年纪相差得比较大,大姐又出嫁得早,所以两人平日里只是淡淡的关系。
猛然被她这么热情得招呼,还有些不适应。还好在听到母亲确实像梁谦说的那样,只是水土不服,才微微放下心。
她不着痕迹从大姐那抽出自己的手,又去看母亲:“就只是水土不服吗?”
姜母这会儿已经停止了哭泣,尚且泛红的眼睛往大女儿那瞥了一眼后,才轻声说了句是的。
姜芜松了口气,但语气里又不自觉带上几分埋怨:“哎呀,你说你,就水土不服,也不说清楚,让我这一路都好生担心。”
姜母的目光微微闪躲没说话,还是大姐在后边又说了:“娘这不是想你了嘛,没事这不是最好。”
姜芜也就只是抱怨了这么一句,没事当然是最好。
她让下人端来清水,给母亲擦了擦刚刚哭过的脸,又擦了擦手。
姜母的情绪也稳定了,姜芜原想单独与母亲说会儿话的,但大姐一直在这里,她也只能作罢,起身从自己的包裹里取出几副膏药,笑着开口。
“也真是被梁谦说准了,他就说母亲可能是水土不服,特意让我带了这药膏来,别看是土方子,可有用了。”
有没有用,姜芜其实也不知道,她没出过远门。
但梁谦说有用,而且这是他的心意,姜芜自然是要说两句好话的。
“让女婿费心了。”
“这有什么费心的?”姜芜将药膏拿过来,给母亲说了要怎么用,又笑,“梁谦说,等他忙完了这一阵,也过来看你。”
姜母还没有反应,一直在旁边杵着没走的大姐先打了惊讶:“他来干什么?”
姜芜很敏锐地听出了这话并不是体贴或者客套的意思,而是真的很不愿意的意思。
姜芜斜睨了一眼她。
意识到说错话的大姐赶紧捂上了嘴,讪讪地笑了笑:“不是,阿芜,我的意思是,这山高路远的,娘又不是什么大病,妹夫还忙,这上京也不容易。”
梁谦上京确实不容易,还要往上层层报备。
那姜芜也不太高兴。
她觉着大姐这是发达了,在看不起梁谦呢。毕竟她那姐夫不是都当上了什么官。
也不想想,这种靠关系来的,与梁谦那样自己考取来的,能一样吗?
姜芜也没争执,只是态度冷淡地应了一声。
如今母亲无事,她长途跋涉,便先辞别下去休息了。
***
翌日,姜芜才有心情在三姐的带领下,好生参观了一下府邸。
她与三姐姐关系倒是要好一些。
昨日光顾着忧心母亲了,后来睡醒了就是晚上也没有细看,如今白天再逛,可真是惊讶得嘴都没有合上过。
“这宅邸,总不是咱家买的吧?”
姜家是有些积蓄不错,但是这么大,又修缮得这么好的宅邸,可不是他们买得起的。
三姐笑:“那自然不是,是姜庚未来的老丈人,说是他侄子之前的旧府邸,左右也没人住,就低价转让过来了。”
瞧瞧,这还不是直接给,而是低价转让,连面子都给足了。
这姜庚可真是找了个好老丈人。
“他老丈人,到底是哪位?”
之前的信里也没说清楚过。
“当今丞相大人。”
姜芜眼睛再次瞪大。
她知道是不小的官,却没想到是这样的大官。
等等,姜芜脑子开始运转起来,她之前好像听梁谦说过,当今丞相,那不是楚凌的小叔吗?
这婚事要是真成了,两家倒成了沾亲带故的关系了。
不得了,属实是不得了。
姜芜认真把这消息消化了好一会儿,虽然不知道人家到底是看上姜庚那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哪里了,但是不得不说,有这么个岳丈提携,姜庚未来可就会顺坦得多。
难怪梁谦说戏文里的书生考取功名后都要抛弃糟糠妻,这诱惑确实是太大了。
想到梁谦的时候,姜芜脸上忍不住带上了一丝笑容,被她三姐捕捉到了,问她:“笑什么呢?”
姜芜摇头说没什么。
三姐也没有追问,只是又说了其他:“你看这婚姻对人多重要啊,宁为贵人妾,不为平民妻,整个人生都能发生变化,家里跟着一起享福,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姜芜对这个完全没有想法,当然也没有排斥,毕竟道理是po文海棠废文每,日更新q裙四贰耳2物酒以寺七这个道理。当年她选择梁谦之时,也不是说多喜欢他,只是在这个女子艰难的世道,想选一个能让自己没那么难的人。
所以人品是第一位,与自己的思想契合,也是重要的。
梁谦便成了最合适的。
求什么都好,很少有完全没有目的的婚姻,虽然姜芜现在心里全是远在家乡的夫君与女儿,但也没有与眼前像是完全沉浸在富贵里的姐姐辩驳的欲望,于是顺着她说是。
三姐姐听了以后果真是笑了。
晚膳一家人一起用的,姜庚吃宿都在国子监,姜芜还没看到人。母亲也没来,饭桌上就只有父亲,和她的两个姐姐、姐夫。
父亲自然是老生常谈,只是这次,连她的两个姐夫,也频频在旁边附和,与以往不同的是,还都带上一种姜芜以往最讨厌的空谈指点江山的气质。
也还好,她选的是梁谦那样的人,她心里想着。
晚点给梁谦写信的时候,她把自己的想法都写了进去,当然,也说了母亲的病情并不严重,让他不要来了。
地方官员进京,真的挺麻烦的,姜芜打算自己与母亲待上几天就回去,也就不用梁谦过来了,但是她让梁谦寄两个明珠的随身之物,或者是让给明珠画两张画像。
她实在是想女儿想得每天都焦灼难安。
闲着的时候,两个姐姐邀她去城郊玩。
“阿芜,老在家里闷着也没意思,难得来京城了,也出去走走,姐姐带你去。”
姜芜来这里就只想多陪陪母亲,至于外边,也许之前还有些兴趣,如今却是因为对女儿和梁谦的思念一点想法也没有了。
要不是因为才来,她都想立刻回去了。
姜芜拒绝了,那两人也没死心。
“真的,今日郊外有比赛,可热闹了,还都是青年才俊呢。”
她们这样说,姜芜就更不想去了,她一个已婚之妇,去看什么青年才俊?
最后使出了浑身解数的也没能把她拉走的两人也只得作罢。
姜芜在家陪陪母亲,或是在房间里休息,并不知晓自己的两个姐姐有多忐忑。
***
京城每年公子哥们的比武,楚凌都是不参加的。
他虽然与那些人同龄,但是大家上升的速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所以同龄人没人敢与他称兄道弟,他平日里打交道更多的,甚至都是这些人的父亲、爷爷辈的。
姜芜虽然感激,但也心生出了几分警惕,如果可以,她并不想与这个人有太多的交集。
如此高官,高兴了,也不能指望人家提携,这不高兴了,可能就是大祸临头。
只要不得罪就好。
面前的黑衣男人冷淡点头,又问:“夫人是来寻姜公子的吧?”
姜芜一寻思就知道这个姜公子说的肯定是自己的弟弟姜庚。
“正是。”
于是黑衣人又给她的马夫指了路。
“多谢这位公子了。”姜芜赶紧道谢。
黑衣人也只是一点头。
等道了别,马车行驶了两步,姜芜再回头去看的时候,那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土村姑咂咂舌,当真是又涨了见识。
***
马夫照着那黑衣人的指路,很快就来到了姜府。
姜芜顾不得其他,先去看望了母亲。
母亲的房里尽是中药的味道,她则躺在床上,面容憔悴。
姜芜一面将自己的面纱递给旁边的丫鬟,一面人赶紧往床边过去了:“娘。”
听到声音的姜母睁开了眼睛,一看到床边的人,马上眼泪就流了下来。
姜芜还没来得及问旁人母亲的病情,如今一看她这样哭,一时间也心慌。
“娘,怎么了?没事,没事,女儿来了。”
平日里气归气,这会儿看着人这样,她心里不好受得紧,便赶紧轻言安抚着。
哪知听了她的话,床上的姜母眼睛却红得更厉害了。
“阿芜,娘亲对不起你。”她眼里隐隐露出愧疚。
姜芜还没来得及反应,屋外就走进来一个人:“哎呀,娘,这阿芜都来了,您可别再哭了,看看,都把她吓着了。”
姜芜看过去,来人是她大姐。
她之前就知道了,她的几个姐姐中,大姐和三姐也跟着来了京城,好像两个姐夫还捞了个什么官当。
当真是应证了那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她弟弟这婚事要是黄了,也不知这一大家子要怎么办。
当然,这只是先前的想法,她这会儿什么也顾不得想了。
只见大姐坐到了她旁边,拉起她的手笑:“阿芜,你不用担心,娘就是水土不服,身体不舒服,想你想得紧。”
姜芜跟这个大姐年纪相差得比较大,大姐又出嫁得早,所以两人平日里只是淡淡的关系。
猛然被她这么热情得招呼,还有些不适应。还好在听到母亲确实像梁谦说的那样,只是水土不服,才微微放下心。
她不着痕迹从大姐那抽出自己的手,又去看母亲:“就只是水土不服吗?”
姜母这会儿已经停止了哭泣,尚且泛红的眼睛往大女儿那瞥了一眼后,才轻声说了句是的。
姜芜松了口气,但语气里又不自觉带上几分埋怨:“哎呀,你说你,就水土不服,也不说清楚,让我这一路都好生担心。”
姜母的目光微微闪躲没说话,还是大姐在后边又说了:“娘这不是想你了嘛,没事这不是最好。”
姜芜也就只是抱怨了这么一句,没事当然是最好。
她让下人端来清水,给母亲擦了擦刚刚哭过的脸,又擦了擦手。
姜母的情绪也稳定了,姜芜原想单独与母亲说会儿话的,但大姐一直在这里,她也只能作罢,起身从自己的包裹里取出几副膏药,笑着开口。
“也真是被梁谦说准了,他就说母亲可能是水土不服,特意让我带了这药膏来,别看是土方子,可有用了。”
有没有用,姜芜其实也不知道,她没出过远门。
但梁谦说有用,而且这是他的心意,姜芜自然是要说两句好话的。
“让女婿费心了。”
“这有什么费心的?”姜芜将药膏拿过来,给母亲说了要怎么用,又笑,“梁谦说,等他忙完了这一阵,也过来看你。”
姜母还没有反应,一直在旁边杵着没走的大姐先打了惊讶:“他来干什么?”
姜芜很敏锐地听出了这话并不是体贴或者客套的意思,而是真的很不愿意的意思。
姜芜斜睨了一眼她。
意识到说错话的大姐赶紧捂上了嘴,讪讪地笑了笑:“不是,阿芜,我的意思是,这山高路远的,娘又不是什么大病,妹夫还忙,这上京也不容易。”
梁谦上京确实不容易,还要往上层层报备。
那姜芜也不太高兴。
她觉着大姐这是发达了,在看不起梁谦呢。毕竟她那姐夫不是都当上了什么官。
也不想想,这种靠关系来的,与梁谦那样自己考取来的,能一样吗?
姜芜也没争执,只是态度冷淡地应了一声。
如今母亲无事,她长途跋涉,便先辞别下去休息了。
***
翌日,姜芜才有心情在三姐的带领下,好生参观了一下府邸。
她与三姐姐关系倒是要好一些。
昨日光顾着忧心母亲了,后来睡醒了就是晚上也没有细看,如今白天再逛,可真是惊讶得嘴都没有合上过。
“这宅邸,总不是咱家买的吧?”
姜家是有些积蓄不错,但是这么大,又修缮得这么好的宅邸,可不是他们买得起的。
三姐笑:“那自然不是,是姜庚未来的老丈人,说是他侄子之前的旧府邸,左右也没人住,就低价转让过来了。”
瞧瞧,这还不是直接给,而是低价转让,连面子都给足了。
这姜庚可真是找了个好老丈人。
“他老丈人,到底是哪位?”
之前的信里也没说清楚过。
“当今丞相大人。”
姜芜眼睛再次瞪大。
她知道是不小的官,却没想到是这样的大官。
等等,姜芜脑子开始运转起来,她之前好像听梁谦说过,当今丞相,那不是楚凌的小叔吗?
这婚事要是真成了,两家倒成了沾亲带故的关系了。
不得了,属实是不得了。
姜芜认真把这消息消化了好一会儿,虽然不知道人家到底是看上姜庚那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哪里了,但是不得不说,有这么个岳丈提携,姜庚未来可就会顺坦得多。
难怪梁谦说戏文里的书生考取功名后都要抛弃糟糠妻,这诱惑确实是太大了。
想到梁谦的时候,姜芜脸上忍不住带上了一丝笑容,被她三姐捕捉到了,问她:“笑什么呢?”
姜芜摇头说没什么。
三姐也没有追问,只是又说了其他:“你看这婚姻对人多重要啊,宁为贵人妾,不为平民妻,整个人生都能发生变化,家里跟着一起享福,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姜芜对这个完全没有想法,当然也没有排斥,毕竟道理是po文海棠废文每,日更新q裙四贰耳2物酒以寺七这个道理。当年她选择梁谦之时,也不是说多喜欢他,只是在这个女子艰难的世道,想选一个能让自己没那么难的人。
所以人品是第一位,与自己的思想契合,也是重要的。
梁谦便成了最合适的。
求什么都好,很少有完全没有目的的婚姻,虽然姜芜现在心里全是远在家乡的夫君与女儿,但也没有与眼前像是完全沉浸在富贵里的姐姐辩驳的欲望,于是顺着她说是。
三姐姐听了以后果真是笑了。
晚膳一家人一起用的,姜庚吃宿都在国子监,姜芜还没看到人。母亲也没来,饭桌上就只有父亲,和她的两个姐姐、姐夫。
父亲自然是老生常谈,只是这次,连她的两个姐夫,也频频在旁边附和,与以往不同的是,还都带上一种姜芜以往最讨厌的空谈指点江山的气质。
也还好,她选的是梁谦那样的人,她心里想着。
晚点给梁谦写信的时候,她把自己的想法都写了进去,当然,也说了母亲的病情并不严重,让他不要来了。
地方官员进京,真的挺麻烦的,姜芜打算自己与母亲待上几天就回去,也就不用梁谦过来了,但是她让梁谦寄两个明珠的随身之物,或者是让给明珠画两张画像。
她实在是想女儿想得每天都焦灼难安。
闲着的时候,两个姐姐邀她去城郊玩。
“阿芜,老在家里闷着也没意思,难得来京城了,也出去走走,姐姐带你去。”
姜芜来这里就只想多陪陪母亲,至于外边,也许之前还有些兴趣,如今却是因为对女儿和梁谦的思念一点想法也没有了。
要不是因为才来,她都想立刻回去了。
姜芜拒绝了,那两人也没死心。
“真的,今日郊外有比赛,可热闹了,还都是青年才俊呢。”
她们这样说,姜芜就更不想去了,她一个已婚之妇,去看什么青年才俊?
最后使出了浑身解数的也没能把她拉走的两人也只得作罢。
姜芜在家陪陪母亲,或是在房间里休息,并不知晓自己的两个姐姐有多忐忑。
***
京城每年公子哥们的比武,楚凌都是不参加的。
他虽然与那些人同龄,但是大家上升的速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所以同龄人没人敢与他称兄道弟,他平日里打交道更多的,甚至都是这些人的父亲、爷爷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