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节
  朱厚熜决定还是集结主力去俺答汗庭走一遭,既是北征大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是要给一点马芳脱颖而出的机会。
  从蒙古南投,他必须有机会证明自己。这样,朱厚熜才能给他尽量高一些的起点,让他成为未来驻守于这一带的一员勇将。
  至于严春生……他风头太劲了,只能再另做安排,或者留待将来真正有机会决战北虏时再用。
  马芳就这么开始了他在大明从军的生涯,可以说,这个起点已经比另一个故事中的他好多了,冒头的时间也早多了。
  郭勋渐渐回味过来,这马芳只怕就是自己的机缘。
  让皇帝另眼相看的人物,从来没有简单的。
  在考较了一番马芳的骑射本领之后,郭勋更加相信了这一点——想在明军中立足,以百户身份领一小队骑兵,马芳也必须获得同袍的认同。
  这都是北征大营里的小插曲了。
  北征大营里现在既等待着二月的开拔,也期待着月底即将到来的献俘大典。
  那既是这次御驾亲征功劳的夸耀,也是北征大军继续北进的誓师。
  张璧这个领礼交部事的国务大臣主持筹办着一切,朵颜三部的族长也必须悉数到来。
  朱厚熜却在行殿中审阅着张孚敬他们从京城呈送过来的方略。
  河套重回大明怀抱,宣大、以北的大片土地被收复,套虏的俘虏还有朵颜三部,都必须得到妥善的安排。
  按张孚敬和夏言的建议,大同宜重新纳入山西省的范围,从此从边区的体系中退出。
  黄河以南的河套河套区域与宁夏、甘肃,还有被衮必里克收缩回兵力了的青海,现在得重新考虑了。国务殿和军务会议的建议,甘肃、青海改为青甘边区,而宁夏及黄河北的后套、前套,则改为河套边区,黄河以南的河套归由陕西省管辖。
  至于宣府及张北、凉城、官厅、砂井、开平、应昌这一大块区域,则是新的前线,可设宣宁边区,蓟州防线北移应昌一带。
  与此相关,那就是朵颜三部的处置问题了。
  军务会议的意思,应昌北的原察哈尔驻牧地及宣宁边区的牧场都可允他们放牧。但是,朵颜三部要改一改。仍旧放牧、设骑兵的,改为游卫,直接受宣宁边区节制。而留在原先大宁一带的,则划出三州之地,给他们一个世袭土官过渡。
  朱厚熜现在考虑着这个问题。大明缺骑兵,朵颜三部其实有一些骑兵,但是战力实在一般般。
  现在嘛,就是让他们愿意安居乐业、享受富贵的,就暂时做个土官,羁縻在边区。仍更愿意放牧的,就在宣宁边区内外放牧、游走为三卫,但必须受大明调遣。
  时间还不太长,朵颜三部还不可能都被大明同化,确实需要过渡。
  只是这样一来,辽东边市就不是针对朵颜三部了,宣交使也如此。
  这回是要朵颜三部直接成为大明的臣子。
  最大的难题还是数目庞大的鄂尔多斯万户俘虏。
  毫无疑问,是必须打散的。北京那边呈送过来的建议,群牧监收纳一部分,迁一部分到黄河以南。河套边区管着一部分蓄养战马,还要把青壮都迁到宣宁边区来,让建设局、转运行管着他们筑堡、修路、应役。
  还有一项大计划,迁民实边——刚好前些年清丈田土人丁,有太多大明百姓可以鼓励他们到河套、宣宁了。
  除了配套政策之外,最主要的是大明今非昔比,攻守易形,边区可不一定那么危险了。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河套、宣宁边区采取什么样的边民尤其是鞑民政策?
  其实没什么心理障碍——形态更落后的草原部族,现在以战败和俘虏身份,为奴为仆都是他们很习惯、很适应的。
  朱厚熜揉了揉眉心:要消弭仇恨、同化一些,除了足够的时间,那还需要让俺答无法再成为指望,还需要让边区的生活能比以前更好。
  甚至连衮必里克这个人,他的结局如何,也会成为那些蒙古俘虏心里的风向。
  要让他们老实下来接受现状而不至于人人自危,衮必里克还得有个看得过去的结局——这是张孚敬和夏言共同的建议,封他做个王公。
  他们甚至建议朱厚熜在赶跑俺答一次之后,自己也加个汗号,用更温和的政策进一步分化草原部族,用河套和宣宁边区更好的生活吸引更多人南投。
  这不是说从此就接受了大明与汗庭南北对峙的局面,只是要消除将来再次绝灭北患时境内那么多蒙古人可能会带来的隐患,也让北征时有更多带路党。为此,应该接受镇安伯严春生的建议,纳鄂尔多斯部一女为妃。
  朱厚熜心里琢磨着,这样的做法,好像唐太宗有过,后来的清朝皇帝也有过。
  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的问题,管控庞大疆域所需要的交通、通信手段的问题。对于游牧不定的草原部族,有这种“归顺”就仿佛顶峰了,再加上联姻、时不时的敲打。
  朱厚熜觉得,在俺答还没被彻底赶走甚至消灭之前,就这么办吧。张孚敬他们是更了解这个时代的,大不了等将来真的扫灭了还存在的统一汗庭之后再做调整。
  严春生与衮必里克渐渐接近开平,这一次北征已经进入垃圾时间。
  朱厚熜已经看到结局:俺答那么聪明的人,应该还是会抵抗一下的,但是将一举两得,既让各部族直接感受到大明如今的强大,又削弱一下仍旧不算特别忠诚的部族力量。
  强大的外敌有助于他凝聚内部力量。
  决胜之局不在这次了。
  正月底,看见严春生坐在马上昂扬地出现在视线里,朱厚熜的眼神复杂。
  这是自己冒出来的、自己并不曾有印象的人物,谁能想到竟猛到这种程度,甚至盖过了唐顺之、俞大猷的风头?
  只能说,这片土地从来不缺豪杰,只是需要历史给他们机会。
  从这一次开始,朱厚熜大概不需要亲征来激励什么士气了,只要他给机会,就会有更多人冒出来,完成他的命令。
  数月来的忧愁一扫而空。
  俺答又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那又怎样?丧家之犬而已,草原版本已经大更新了。
  呆到天气暖和,该回京了。
  把精力花在发展那些让将来的俺答能歌善舞的技术上。
  第402章 博格达彻辰汗
  嘉靖十二年的二月底,北京外城已经建好的钟楼响起连续不断的钟声。
  京城百姓知道,又有一位重臣离世了。
  很快,消息得到了确定:是国丈、靖安侯孙交。
  耄耋高寿,无疾而终,这是喜丧。
  消息传到开平,这成了皇帝提前回京的原因。
  丧事可以先办,朱厚熜是皇帝,孙交的丧礼有太子这个外孙以监国名义参与,规格已经够高。
  孙交有个儿子,作为皇帝的“大舅哥”,孙元是正德九年的进士。虽然仅仅是三甲二百零四名,但有个皇后妹妹,他现在也官至长沙知府。
  兄长还要赶来,靖安侯府之中是孙交的另一个儿子孙京答谢宾客的吊唁。
  父亲离世,孙茗虽是皇后之尊,却也要来。
  她那最年幼的妹妹孙岚只比朱载墌大一岁,两个孩子都面带悲伤。
  朱载墌更记得自己监国的这段时间,来探望外祖父时,外祖父私下里对他说的许多话。
  外祖父说,那是父皇交给他的几卷书,他熟读过了,知道了许多新道理。
  对于孙交叮嘱他的话,朱载墌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知道与将来自己的大位有关。
  父皇要回来了,带着彪炳千秋的功绩。
  登基将满十三年,大明改行新法,果然大胜北虏、收服失地。外压藩族,内收民心。明君在位,贤臣满朝。
  列席国策会议时,张总辅他们总是在商议,接下来要花很长时间缓一缓了。
  父皇创下功绩的脚步,比他们好好治理大明的脚步还要快。
  听说北征大军又开拔了,不知还会不会再有大捷来。
  等孙元赶到北京时,已是三月中旬。
  落叶归根,孙交是要被扶灵回到老家安葬的。朱载墌是太子,又有监国重任,不能去做这件事。
  而皇帝凯旋回京,还有喜庆大礼要办。
  急递来回,送来了皇帝的意见:准谥忠肃,英国公张仑代皇帝和太子扶灵送葬。
  于是孙交的灵柩在停灵二十一日之后,离开了京城。
  北京内外,要立刻开始张灯结彩,迎接皇帝凯旋回京。
  朱厚熜刚刚抵达宣府,那个碑上的箭,这一次是没法拔去了。
  而刚刚送抵这里的一个奏报让他勃然大怒。
  “郑晓,你在大同做过督屯郎中,你去查查实情!”
  杨博担忧地看着皇帝,张璧沉默不语。
  陈九畴留在开平主持后续,本来他对这种事是更有经验的。
  事情很简单,就报来被安排在归化、卓资、官山一带筑城的鄂尔多斯部俘虏又作乱,大同留守将卒平叛之下,斩首一千三百多级,作为功劳报了上来。
  要知道,套虏是已经被打散了、解除了武器的。没有马匹弓箭刀枪,吃的口粮都需要边军来分派。他们有没有作乱,为什么作乱,都不算很重要。
  皇帝发怒的原因,是斩首如此之多还来请功。
  大胜之后,下一步的事就是叙功了。
  而大明的军功,到如今仍旧沿用着成化年间的惯例。它大体有两条线,一条是战场表现,一条是首级。
  战场表现中,分为奇功、头功、此功。
  奇功是做出了决定战斗胜负的表现,例如斩将夺旗、围城首登、力破敌阵等等。
  头功的评判标准是“当先”。悍不畏死,敢于冲锋陷阵的,那可评头功。而只服从号令没犯错、有苦劳的,可以评次功。
  这条线的评定,有时候缺乏客观标准,于是又有了首级评功。
  并且现在,不同敌人的首级功劳大小还有区别。北虏首级功劳最大,其他蛮夷次之,国内叛贼更次之。一般而言,妇孺首级也比不过青壮首级。
  叙功之后的勘验是一个漫长过程,首级功评定好之后,既决定赏银,又决定升迁。
  多少年来,滥报抢功、作弊买功甚至杀良冒功,那都不少见。
  朱厚熜大怒的原因,就在于这很可能是一次为了首级功劳而刻意引起的屠杀。反正有作乱的理由,而且是北虏。
  这不仅让朝廷随后叙功犒赏的开支会加大不少,更不利于大明对河套、宣宁边区的后续经营。
  有一就有二,要是觉得在这场战争中没捞到足够功劳的其他将卒有样学样呢?
  张璧是此刻行驾中品级最高的文臣,他还是站了出来开口道:“陛下息怒,眼下还未下旨册封衮必里克,朝廷对降虏处置方略未定,有人作乱,将卒处置了,对其他降卒也是震慑。只是需传旨边区,晓以大义,不可再有过于苛待降虏之事。宣宁边区总督之选,也要尽快定下来。”
  “张经同样是奇功,让张经先去暂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