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节
刘直在扬子江上行得慢,一是官船走不快,二是刘直他也不希望太早赶到居巢。
岳冷秋已经将请罪折子递往江宁,林续文离开秋浦时,张晏也愤而北返,皇上听到这些消息,心情多半也会暴跳如雷。要是他在皇上的气头上赶到居巢,说不定就真给砍了脑袋,刘直在扬子江上压着行速,但另遣人潜去居巢县打探消息,候着时机差不多再进居巢面圣,才更有把握。
再说林缚在江宁城里也有一摊子事情,也不差慢几天。
这时候有两艘浆帆快船从后面赶过来,挂着商号的旗帜。这几天能不断的看到挂淮东军旗的补给船或战船超过去,还是首次看到有商民船从江宁方向过来,刘直使人将来船唤停,打听些江宁这两三来有什么新的消息。
刘直在船舱里等了片刻,随行的内宦周远乔跑进来说道:“爷离开江宁后,江宁城里可是惹出一番热闹呢……”将江宁米市骚乱的事情细细说来,“张大人可真是铁面无私,敢落彭城公这么大的颜面。顾天桥是彭城公夫人的族兄,大寒夜愣是给抽了三十鞭,东阳一系人物也被迫低头。这粮商以后运米进城,要将三成以平价购给官家,城中户可持籍册每三日购一斤平价粮,这官告一贴开,江宁城里的米价也就应声而落,隔夜就降到一斗六百钱……”
“一斗米六百钱也是暴利,但愿过上三五个月能恢复正常,”刘直微微一叹,至于顾天桥所捱的三十鞭子,他倒不想在周远乔前评价。
周远乔是在内侍省就跟随刘直的小吏,江宁大乱时,也没有随帝西逃,而是留在皇城里给刘直送牢饭,也算是忠心耿耿。刘直这趟出来,自然是将周远乔依为心腹,但有些事说了他也未必能理解,要是在外面多嘴多舌,反而多惹麻烦。
顾天桥挨了三十鞭子,说白了是林缚要安顿人心,不仅要安江宁城内的人心,也要叫在庐州的众人晓得,江宁城里还没有到淮东一手遮天的地步——刘直微微一笑,心想:彭城公能耐得住性子,总是好事。又想着受林缚所遣,前往寿州的陈华文、孙敬轩也应该见到董原、刘庭州了吧?
***************
刚进入十二月中旬,寿州也进入三九寒天。
这些天,董原每日都要派哨骑沿淮河西出,就是担心淮河会像去年那样冻上。
淮河北岸,涡阳周边诸县诸寨诸垒,在入冬后就逐步完成清野,民众避入寨垒——坚壁清野能有效防止燕虏骑兵的渗透而推进,但坚壁清野对农事的伤害极大,故而只能在北岸执行。南岸要是也在入冬后也进行清野,一年的收成至少要损失掉三四成,就淮西如今的状况,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损失?
不清野,淮东一旦冻上,燕虏骑兵就会轻易的渗透进来,淮西又缺骑兵,这民间的损失也将难以控制。
淮西兵马入冬后最紧张的事务就是备淮,至于江宁的大乱,淮西诸人有感受,但感受极短,所以就算不上有多深刻。
永兴帝是二十五日弃江宁西进,二十七日江宁失陷,初四日淮东军就收复江宁,整个江宁乱事经历前后短短也就八九日的时间,加上传信在路途上的耽搁——江宁失陷的消息受东阳府阻挠,到初二才传到寿州,淮东军收复江宁,初六就传到寿州,所以给淮西诸人的感觉,江宁大乱发生的时间就只有短短四五天的时间而已。
初知江宁失陷时,寿州也是惊惶失措,这阵惊惶劲还没有过呢,江南岸就传来淮东军频获大捷、收复江宁的消息。这么三五天的时间,也只够董原将寿州城外围的屯卒聚拢起来,没有更多的时间做出其他的反应。
余心源也是初六日赶到寿州的,本意是劝董原率一部兵马到庐州护驾,并与江州军合兵,从西侧进迫江宁,以分淮东之势,谁曾料得他人刚到寿州,就传来淮东收复江宁的消息。
余心源也是给一棍子打蒙,董原更是巧在余心源抵达寿州城之前赶去涡阳巡军;余心源要赶去涡阳见董原,却给丁知儒缠在寿州脱不开身。
虽说能见到刘庭州跟楚王元翰成,但董原不露面,什么事情都谈不成,大前天夜里又传来太后还朝的消息,便是刘庭州、楚王元翰成的态度也模糊起来。
一直挨到陈华文、孙敬轩来寿州,北面才传来消息说董原已归硖石山大营。
**********
北风瀟瀟,董原以军务缠身,请余心源、陈华文到峡石山大营相见。
硖石山位于淮河之滨,南北山夹河而立,是淮河最险处。硖石山上游位子是中游最佳的渡淮点,下方又是淝水入淮口——寿州形势,倒有近半落在硖石山上。
董原整治寿州守淮防务,大半精力也用在硖石山大营上。
丁知儒陪同余心源、孙敬轩乘车而行;不过陈华文习惯军旅生涯,寒风凛冽,也是乘马而行,远眺硖石山大营,军塞森严、旌旗猎猎。
从寿州城往北,一直到淮河南岸,沿路二三十里,多为屯田,经董原一年经营,也初成规模,天寒地色发白,但举目四野麦苗青青,风吹不折……
余心源心里黯然:董原此意,许是在孙敬轩、陈华文面前展示讨价还价的本钱。
岳冷秋在池州都向江宁递请罪折子了,余心源的心差不多就彻底冷了下来,只是仍有一些不甘心跟侥幸,这时候更是冷得僵硬……
荆湖、湘潭那边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岳冷秋、董原都在跟淮东讨价还价,永兴帝空有大义名份,但在太后还朝之后,讨价还价的本钱就差不多丢失干净了。
陈华文什么人物,孙敬轩什么人物?一个不过是举子而兴的军将,还是董原的旧部,一个是会帮出身,早年还获罪流徒崇州,就因为他们代表淮东而来,董原给他们所准备的车驾,竟然跟他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般无二……
相比较余心源空手而来,孙敬轩、陈华文身后是数十船满载运往淮西的粮秣。
江宁那边一时没法将税赋收上来,但淮西军养一日不能断,在孙敬轩、陈华文过来之前,梁太后的旨意就传出来,淮西兵马明年春季的粮秣,暂时由淮东垫支。
但很显然,要是孙敬轩、陈华文过来谈得不愉快,那数十船粮秣随时会停在东阳府境内。
什么是筹码?这才是筹码!
**************
在陈华文、孙敬轩、余心源、丁知儒之前,刘庭州与楚王元翰成先一步进入硖山大营跟董原相见。
董原的大帐颇为简陋,椅桌都未上漆,刨平,露出粗犷的原木年轮,火炉熊熊而燃,闪耀着红热的火光。刘庭州、元翰成脸容肃穆而坐,巡营归来的董原推门进来,解下战袍,凑到火炉前,朝站起来的楚王、刘庭州施礼:“叫王爷、刘大人久候了……”
“不忙……”元翰成叫董原坐下来议事,说道,“余大人跟淮东的人都在来大营的路上,董大人心里到底怎么想?”
“王爷跟刘大人,心里又是怎么想?”董原不动声色的将皮球踢还给元翰成跟刘庭州。
刘庭州轻叹一声,说道:“形势如此,江淮乱不得,不然只会给燕虏所趁……”
江宁从失陷而收复,就短短七八天的时间,淮西都反应不及,在河淮之间的燕虏兵马更来不及反应,但要是江淮陷入长期的分裂,燕虏就绝不可能来不及反应。
淮西残破,短短一年时间里根本无法得到彻底的恢复;要得不到江宁的粮秣支持,淮西根本不可能独挡燕虏大军!
如今淮东将太后请出来,请皇上还朝,有大义名份在,刘庭州即使忠于帝室,也知道眼前的情势由不得他们做更多的选择。再说刘庭州忠于的是帝室,忠于的是朝廷。
“要是皇上不愿意回江宁呢?”董原问道。
如今永兴帝停在庐州城南的居巢县,连庐州城都没有进,随行的御营水军虽然不多,战力也不强,但也叫永兴帝有一点硬着头皮留在居巢不回江宁的底气。
楚王元翰成也是无奈而叹,说道:“有太后家法在,皇上不回江宁也不成了。”
太后代表的是帝室家法,但这家国天下,特殊之时,太后在名义是可以压皇上一头的。永兴帝失德在前,又强留庐州不回,大臣奉太后之旨废帝另立,也合礼法。
皇上失德在前,废帝别立,倒也不违刘庭州所奉的忠孝之道。
董原点点头,情形之下,永兴帝下罪己诏还朝,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其次就是废帝另立。江州军、淮西军与淮东军另立鲁王,在居巢县的两万御营军水营,根本就成不了气候,粮草一断,多半就会如走兽散。
达成这样的共识,接下来所商讨的就是限制淮东擅权或为淮西争取更多的好处……
淮东放弃消息控制,江宁这几天的动静就迅速传来寿州。不过淮东的这些把戏是安稳下面人心的,董原、刘庭州以及元翰成自然不会给迷惑。
但是,淮东的这些把戏也不是没用,淮东收复江宁后,不擅权,又奉元氏为正朔,淮西、江州军要想跟淮东对抗,就会失去大义名份,会叫自己内部先离心。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希望断分裂的。
第142章 棋子
丁知儒陪同余心源、孙敬轩、陈华文进了硖石山大营,董原这边也是设宴相待,宴过以天色不早为名,先安排余心源、孙敬轩、陈华文他们在营中休息。
这安排的住处,余心源在东边,孙敬轩、陈华文在西边,隔开来,并不在一处。
孙敬轩、陈华文自然心安,只要董原不是拒而不见,拖三五天再谈正事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余心源心思就难安定的,岳冷秋在池州已经表态,淮西就是他们所能捉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比较岳冷秋,淮西更有跟淮东抗衡的实力。
淮西兵马有十万之众,经营濠泗、寿州、涡阳、信阳等地,也有经年。陶春守涡阳,也是淮西在淮河北岸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为防止燕虏兵马长期围城,涡阳城的粮秣储备一直都维持在半年以上。
即使淮东下辣手切断了淮西的粮秣,淮西兵马硬撑上三五个月不会出大乱子。
但淮西诸人犯得着跟淮东翻脸将自家逼入置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吗?
硖石山本有山庙,军营也是依山庙改建,此时宛如山城。
军营里没那么宽敞,也没有那么舒适,余心源所宿的独舍四壁空荡荡,屋面也是茅草覆顶,听着在河面、山壁间回旋的大风,让人担心屋顶什么时间给掀走——屋里倒是烧了火盆,木炭在铜盆里烧得滋滋而热,余心源感觉到丝毫的暖意,北面有扇小窗,打开能看到山壁下的淮河。夜色之下的淮河仿佛黑色、闪光粼光的缎带,有涛声混杂在风声中传来。
门外有人走动,随行北上的随扈先推门进来,禀告道:“楚王爷过来了……”
几近绝望的余心源,听到楚王元翰成这时来访,无啻于溺水时捞到一根稻草,只当事情还有一线转机,当即欣喜若狂,往外走去,见楚王元翰成立在中庭里,连连作揖,说道:“楚王爷真是客气,有什么事召唤一声,心源过来便是……”
元翰成笑道:“余大人客气了。”拱手回揖,搀着余心源手臂往屋里走。
“心源在寿州也停留了好些天,皇上在居巢也两度遣人来问音信,”余心源也顾不得仪态跟试探,进屋就直奔主题,说道,“孙陈二人,虽携粮秣而来,但与淮东谋,无异与虎谋皮,楚王爷您老在徐州,也没有吃淮东的亏,这次可要拿捏得住啊!”
元翰成让余心源在火盆前坐下来,示意余的随扈出去好方便他们说话。
“余大人,本王且问你,淮东携太后旨意,在江宁另立新帝,庐州当如何处之?淮西当如何处之?”元翰成问道。
余心源微微一怔,继而说道:“只要淮西拥护皇上,淮东必不敢冒天下之大韪!”
元翰成摇头苦笑,说道:“这没有什么必敢跟必不敢的,皇上要是不肯回江宁,淮东奉太后在江宁另立新帝,几乎是一定的——余大人若有余策,本王可以请董大人过来一起谈,要是余大人只会说这些话,本王也就只能陪余大人多饮几杯酒。”
余心源惶然道:“楚王爷啊,您老是宗室巨擎,难道就忍心看权臣欺凌帝室?”
“非是忍心,而是形势如此,”元翰成说道,“说这些话,本王的心情并不好受,要说忠心,刘大人、董大人,哪一个不是对皇上忠心耿耿,但江南江北陷入决裂,淮西受两面夹击,怕是连三个月都撑不过去。皇上下了份罪己诏,回江宁去,虽说不那么体面,但总要好过当亡国之君啊……”
“楚王爷就敢说林缚此子没有异志?”余心源问道。
“余大人,你且听我置腹之言,”余心源说道,“形势如此,饮鸩止渴也是情非得已,更何况内外皆有大臣对皇上忠心不改,彭城公多少也会收敛一些。眼下所缺的,恰恰是时间。岳督在池州,全无根基,淮西这边粮秣还要依仗南面,荆湖、湘潭那边一时间也受制于长乐匪跟奢叛,难有大作为。假以时日,岳督在池州稳住脚跟,淮西兵马能以寿濠等地丰衣足食,长乐匪与奢叛尽除,淮东还能猖狂其志否?倘若皇上此时不能屈其志,即便岳督与我等皆忠心不改,又会是什么局面?池州粮秣,暂时还依赖于东阳府供应,断粮,岳督便无法在池州维持三万兵马。说到底,岳督纵奢叛过境,也是要在这时增加皇上的筹码啊!淮西所面临的局面,余大人又不是不知……”
余心源枯坐在那里,心间茫然,他本是要劝淮西诸人对抗淮东,没想到淮西诸人倒要反过来劝他……
看余心源失魂失魄的坐在那里,元翰成也是同病生怜,淮西诸人被迫选择妥协,自然没有丝毫得意之处,也都是丧家之犬。
元翰成见余心源枯坐无语,继续说道:“淮东若想持朝政,也非能一蹴而就。即使太后与鲁王此时愿给淮东所用,但终究也是会维护宗室,关键是要皇上能够回去……”
余心源心虽冷如炉灰,但脑子还在转,元翰成所言确实是理。
元翰成苦心婆心的说道:“余大人或许不忿太后、鲁王给淮东所用,但这根子从宁鲁之争时就埋下。太后为淮东所用,说到底是争大义名份,争的是帝权,是宗室之间的分裂,不得不给淮东所利用……这一争,朝野就难免分裂成帝党跟后党。沈戎随太后进了江宁,岳督也向万寿宫递请罪折子,南阳的梁成冲、前永昌候元归政、河中府的梁成翼,他们并无向淮东屈从之意,只是心向着太后。倘若皇上在居巢不愿归,南北分裂、各拥一帝,这就迫使维扬府、南阳以及岳督的江州军跟淮东站在一条阵线上,一起对庐州、对淮西下手……但只要皇上去了江宁,虽说会屈了皇上,但宗室的分裂就不再存在,形势也不会叫岳督、沈戎、梁家兄弟与我等淮西诸人在皇上跟太后之间再去做什么艰难的选择。帝党与后党唯有拧成一股绳子,才有可能对抗淮东啊!”
余心源的心思也给元翰成渐渐说活络,眼睛里多些生气,抬头看向元翰成,想看着元翰成的眼睛有几成真、有几成假。
“余大人,你说本王所言在不在理?”元翰成问道。
“那梁家也有人在寿州?”余心源问道。
“董原去涡阳巡营,返回之前巡淮去,在信阳与元侯爷见过面。”元翰成也袒诚告之董原曾与元归政见面之事。
这风光真是轮流转,当初梁成冲率梁家残部去南阳,淮东支持梁成冲在南阳立足,就有牵制淮西的用意在内,这转头来,南阳又跟淮西跑一起去了。
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翻云覆雨,比起这外藩的帅臣还有不如啊!
确实,永兴帝一旦还朝回江宁,必然受制于太后,宗室之间的分裂就不复存在,相比较于淮东,南阳必然会选择跟淮西站在同一条阵线。
原来董原他们早就将算盘打好,眼下要同淮东一起来逼迫皇上还朝!岳冷秋不过是先走出一步。
确实,岳冷秋、梁氏兄弟以及淮西诸人都还有选择,都还有跟淮东讨价还价的本钱,但是他就只有垂死挣扎的余地了。
元翰成窥着余心源的脸色,揣摩其心,说道:“董大人、刘大人都也说了,徽州之败,谢朝忠作为统兵之将,罪责自然难免,不过皇上也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倒是余大人一心为朝廷,即便言语有失,但非多大的过失,董大人、刘大人都愿替余大人求情,请太后她老人家网开一面……”
余心源眼睛一亮,元翰成这是开出条件给他,但他也明白,淮西保他的前提就是他要听从淮西的安排,在劝帝归都时为淮西谋取最大的利益。
余心源此时也没有太多的奢求,随帝归都,还想保持之前的权位是不可能的,即使官位不同,也会给架空,但在辟僵给奢家俘获之际,他至少还想保存余家不给抄家灭族。
说起来,徽州兵败,他即使要担责,也不是抄家灭族的罪。但跟淮东没有谈妥之前,余心源真不敢回江宁去!
谁知道淮东跟太后要利用徽州兵败跟弃都事清洗多少人?
岳冷秋已经将请罪折子递往江宁,林续文离开秋浦时,张晏也愤而北返,皇上听到这些消息,心情多半也会暴跳如雷。要是他在皇上的气头上赶到居巢,说不定就真给砍了脑袋,刘直在扬子江上压着行速,但另遣人潜去居巢县打探消息,候着时机差不多再进居巢面圣,才更有把握。
再说林缚在江宁城里也有一摊子事情,也不差慢几天。
这时候有两艘浆帆快船从后面赶过来,挂着商号的旗帜。这几天能不断的看到挂淮东军旗的补给船或战船超过去,还是首次看到有商民船从江宁方向过来,刘直使人将来船唤停,打听些江宁这两三来有什么新的消息。
刘直在船舱里等了片刻,随行的内宦周远乔跑进来说道:“爷离开江宁后,江宁城里可是惹出一番热闹呢……”将江宁米市骚乱的事情细细说来,“张大人可真是铁面无私,敢落彭城公这么大的颜面。顾天桥是彭城公夫人的族兄,大寒夜愣是给抽了三十鞭,东阳一系人物也被迫低头。这粮商以后运米进城,要将三成以平价购给官家,城中户可持籍册每三日购一斤平价粮,这官告一贴开,江宁城里的米价也就应声而落,隔夜就降到一斗六百钱……”
“一斗米六百钱也是暴利,但愿过上三五个月能恢复正常,”刘直微微一叹,至于顾天桥所捱的三十鞭子,他倒不想在周远乔前评价。
周远乔是在内侍省就跟随刘直的小吏,江宁大乱时,也没有随帝西逃,而是留在皇城里给刘直送牢饭,也算是忠心耿耿。刘直这趟出来,自然是将周远乔依为心腹,但有些事说了他也未必能理解,要是在外面多嘴多舌,反而多惹麻烦。
顾天桥挨了三十鞭子,说白了是林缚要安顿人心,不仅要安江宁城内的人心,也要叫在庐州的众人晓得,江宁城里还没有到淮东一手遮天的地步——刘直微微一笑,心想:彭城公能耐得住性子,总是好事。又想着受林缚所遣,前往寿州的陈华文、孙敬轩也应该见到董原、刘庭州了吧?
***************
刚进入十二月中旬,寿州也进入三九寒天。
这些天,董原每日都要派哨骑沿淮河西出,就是担心淮河会像去年那样冻上。
淮河北岸,涡阳周边诸县诸寨诸垒,在入冬后就逐步完成清野,民众避入寨垒——坚壁清野能有效防止燕虏骑兵的渗透而推进,但坚壁清野对农事的伤害极大,故而只能在北岸执行。南岸要是也在入冬后也进行清野,一年的收成至少要损失掉三四成,就淮西如今的状况,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损失?
不清野,淮东一旦冻上,燕虏骑兵就会轻易的渗透进来,淮西又缺骑兵,这民间的损失也将难以控制。
淮西兵马入冬后最紧张的事务就是备淮,至于江宁的大乱,淮西诸人有感受,但感受极短,所以就算不上有多深刻。
永兴帝是二十五日弃江宁西进,二十七日江宁失陷,初四日淮东军就收复江宁,整个江宁乱事经历前后短短也就八九日的时间,加上传信在路途上的耽搁——江宁失陷的消息受东阳府阻挠,到初二才传到寿州,淮东军收复江宁,初六就传到寿州,所以给淮西诸人的感觉,江宁大乱发生的时间就只有短短四五天的时间而已。
初知江宁失陷时,寿州也是惊惶失措,这阵惊惶劲还没有过呢,江南岸就传来淮东军频获大捷、收复江宁的消息。这么三五天的时间,也只够董原将寿州城外围的屯卒聚拢起来,没有更多的时间做出其他的反应。
余心源也是初六日赶到寿州的,本意是劝董原率一部兵马到庐州护驾,并与江州军合兵,从西侧进迫江宁,以分淮东之势,谁曾料得他人刚到寿州,就传来淮东收复江宁的消息。
余心源也是给一棍子打蒙,董原更是巧在余心源抵达寿州城之前赶去涡阳巡军;余心源要赶去涡阳见董原,却给丁知儒缠在寿州脱不开身。
虽说能见到刘庭州跟楚王元翰成,但董原不露面,什么事情都谈不成,大前天夜里又传来太后还朝的消息,便是刘庭州、楚王元翰成的态度也模糊起来。
一直挨到陈华文、孙敬轩来寿州,北面才传来消息说董原已归硖石山大营。
**********
北风瀟瀟,董原以军务缠身,请余心源、陈华文到峡石山大营相见。
硖石山位于淮河之滨,南北山夹河而立,是淮河最险处。硖石山上游位子是中游最佳的渡淮点,下方又是淝水入淮口——寿州形势,倒有近半落在硖石山上。
董原整治寿州守淮防务,大半精力也用在硖石山大营上。
丁知儒陪同余心源、孙敬轩乘车而行;不过陈华文习惯军旅生涯,寒风凛冽,也是乘马而行,远眺硖石山大营,军塞森严、旌旗猎猎。
从寿州城往北,一直到淮河南岸,沿路二三十里,多为屯田,经董原一年经营,也初成规模,天寒地色发白,但举目四野麦苗青青,风吹不折……
余心源心里黯然:董原此意,许是在孙敬轩、陈华文面前展示讨价还价的本钱。
岳冷秋在池州都向江宁递请罪折子了,余心源的心差不多就彻底冷了下来,只是仍有一些不甘心跟侥幸,这时候更是冷得僵硬……
荆湖、湘潭那边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岳冷秋、董原都在跟淮东讨价还价,永兴帝空有大义名份,但在太后还朝之后,讨价还价的本钱就差不多丢失干净了。
陈华文什么人物,孙敬轩什么人物?一个不过是举子而兴的军将,还是董原的旧部,一个是会帮出身,早年还获罪流徒崇州,就因为他们代表淮东而来,董原给他们所准备的车驾,竟然跟他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般无二……
相比较余心源空手而来,孙敬轩、陈华文身后是数十船满载运往淮西的粮秣。
江宁那边一时没法将税赋收上来,但淮西军养一日不能断,在孙敬轩、陈华文过来之前,梁太后的旨意就传出来,淮西兵马明年春季的粮秣,暂时由淮东垫支。
但很显然,要是孙敬轩、陈华文过来谈得不愉快,那数十船粮秣随时会停在东阳府境内。
什么是筹码?这才是筹码!
**************
在陈华文、孙敬轩、余心源、丁知儒之前,刘庭州与楚王元翰成先一步进入硖山大营跟董原相见。
董原的大帐颇为简陋,椅桌都未上漆,刨平,露出粗犷的原木年轮,火炉熊熊而燃,闪耀着红热的火光。刘庭州、元翰成脸容肃穆而坐,巡营归来的董原推门进来,解下战袍,凑到火炉前,朝站起来的楚王、刘庭州施礼:“叫王爷、刘大人久候了……”
“不忙……”元翰成叫董原坐下来议事,说道,“余大人跟淮东的人都在来大营的路上,董大人心里到底怎么想?”
“王爷跟刘大人,心里又是怎么想?”董原不动声色的将皮球踢还给元翰成跟刘庭州。
刘庭州轻叹一声,说道:“形势如此,江淮乱不得,不然只会给燕虏所趁……”
江宁从失陷而收复,就短短七八天的时间,淮西都反应不及,在河淮之间的燕虏兵马更来不及反应,但要是江淮陷入长期的分裂,燕虏就绝不可能来不及反应。
淮西残破,短短一年时间里根本无法得到彻底的恢复;要得不到江宁的粮秣支持,淮西根本不可能独挡燕虏大军!
如今淮东将太后请出来,请皇上还朝,有大义名份在,刘庭州即使忠于帝室,也知道眼前的情势由不得他们做更多的选择。再说刘庭州忠于的是帝室,忠于的是朝廷。
“要是皇上不愿意回江宁呢?”董原问道。
如今永兴帝停在庐州城南的居巢县,连庐州城都没有进,随行的御营水军虽然不多,战力也不强,但也叫永兴帝有一点硬着头皮留在居巢不回江宁的底气。
楚王元翰成也是无奈而叹,说道:“有太后家法在,皇上不回江宁也不成了。”
太后代表的是帝室家法,但这家国天下,特殊之时,太后在名义是可以压皇上一头的。永兴帝失德在前,又强留庐州不回,大臣奉太后之旨废帝另立,也合礼法。
皇上失德在前,废帝别立,倒也不违刘庭州所奉的忠孝之道。
董原点点头,情形之下,永兴帝下罪己诏还朝,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其次就是废帝另立。江州军、淮西军与淮东军另立鲁王,在居巢县的两万御营军水营,根本就成不了气候,粮草一断,多半就会如走兽散。
达成这样的共识,接下来所商讨的就是限制淮东擅权或为淮西争取更多的好处……
淮东放弃消息控制,江宁这几天的动静就迅速传来寿州。不过淮东的这些把戏是安稳下面人心的,董原、刘庭州以及元翰成自然不会给迷惑。
但是,淮东的这些把戏也不是没用,淮东收复江宁后,不擅权,又奉元氏为正朔,淮西、江州军要想跟淮东对抗,就会失去大义名份,会叫自己内部先离心。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希望断分裂的。
第142章 棋子
丁知儒陪同余心源、孙敬轩、陈华文进了硖石山大营,董原这边也是设宴相待,宴过以天色不早为名,先安排余心源、孙敬轩、陈华文他们在营中休息。
这安排的住处,余心源在东边,孙敬轩、陈华文在西边,隔开来,并不在一处。
孙敬轩、陈华文自然心安,只要董原不是拒而不见,拖三五天再谈正事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余心源心思就难安定的,岳冷秋在池州已经表态,淮西就是他们所能捉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比较岳冷秋,淮西更有跟淮东抗衡的实力。
淮西兵马有十万之众,经营濠泗、寿州、涡阳、信阳等地,也有经年。陶春守涡阳,也是淮西在淮河北岸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为防止燕虏兵马长期围城,涡阳城的粮秣储备一直都维持在半年以上。
即使淮东下辣手切断了淮西的粮秣,淮西兵马硬撑上三五个月不会出大乱子。
但淮西诸人犯得着跟淮东翻脸将自家逼入置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吗?
硖石山本有山庙,军营也是依山庙改建,此时宛如山城。
军营里没那么宽敞,也没有那么舒适,余心源所宿的独舍四壁空荡荡,屋面也是茅草覆顶,听着在河面、山壁间回旋的大风,让人担心屋顶什么时间给掀走——屋里倒是烧了火盆,木炭在铜盆里烧得滋滋而热,余心源感觉到丝毫的暖意,北面有扇小窗,打开能看到山壁下的淮河。夜色之下的淮河仿佛黑色、闪光粼光的缎带,有涛声混杂在风声中传来。
门外有人走动,随行北上的随扈先推门进来,禀告道:“楚王爷过来了……”
几近绝望的余心源,听到楚王元翰成这时来访,无啻于溺水时捞到一根稻草,只当事情还有一线转机,当即欣喜若狂,往外走去,见楚王元翰成立在中庭里,连连作揖,说道:“楚王爷真是客气,有什么事召唤一声,心源过来便是……”
元翰成笑道:“余大人客气了。”拱手回揖,搀着余心源手臂往屋里走。
“心源在寿州也停留了好些天,皇上在居巢也两度遣人来问音信,”余心源也顾不得仪态跟试探,进屋就直奔主题,说道,“孙陈二人,虽携粮秣而来,但与淮东谋,无异与虎谋皮,楚王爷您老在徐州,也没有吃淮东的亏,这次可要拿捏得住啊!”
元翰成让余心源在火盆前坐下来,示意余的随扈出去好方便他们说话。
“余大人,本王且问你,淮东携太后旨意,在江宁另立新帝,庐州当如何处之?淮西当如何处之?”元翰成问道。
余心源微微一怔,继而说道:“只要淮西拥护皇上,淮东必不敢冒天下之大韪!”
元翰成摇头苦笑,说道:“这没有什么必敢跟必不敢的,皇上要是不肯回江宁,淮东奉太后在江宁另立新帝,几乎是一定的——余大人若有余策,本王可以请董大人过来一起谈,要是余大人只会说这些话,本王也就只能陪余大人多饮几杯酒。”
余心源惶然道:“楚王爷啊,您老是宗室巨擎,难道就忍心看权臣欺凌帝室?”
“非是忍心,而是形势如此,”元翰成说道,“说这些话,本王的心情并不好受,要说忠心,刘大人、董大人,哪一个不是对皇上忠心耿耿,但江南江北陷入决裂,淮西受两面夹击,怕是连三个月都撑不过去。皇上下了份罪己诏,回江宁去,虽说不那么体面,但总要好过当亡国之君啊……”
“楚王爷就敢说林缚此子没有异志?”余心源问道。
“余大人,你且听我置腹之言,”余心源说道,“形势如此,饮鸩止渴也是情非得已,更何况内外皆有大臣对皇上忠心不改,彭城公多少也会收敛一些。眼下所缺的,恰恰是时间。岳督在池州,全无根基,淮西这边粮秣还要依仗南面,荆湖、湘潭那边一时间也受制于长乐匪跟奢叛,难有大作为。假以时日,岳督在池州稳住脚跟,淮西兵马能以寿濠等地丰衣足食,长乐匪与奢叛尽除,淮东还能猖狂其志否?倘若皇上此时不能屈其志,即便岳督与我等皆忠心不改,又会是什么局面?池州粮秣,暂时还依赖于东阳府供应,断粮,岳督便无法在池州维持三万兵马。说到底,岳督纵奢叛过境,也是要在这时增加皇上的筹码啊!淮西所面临的局面,余大人又不是不知……”
余心源枯坐在那里,心间茫然,他本是要劝淮西诸人对抗淮东,没想到淮西诸人倒要反过来劝他……
看余心源失魂失魄的坐在那里,元翰成也是同病生怜,淮西诸人被迫选择妥协,自然没有丝毫得意之处,也都是丧家之犬。
元翰成见余心源枯坐无语,继续说道:“淮东若想持朝政,也非能一蹴而就。即使太后与鲁王此时愿给淮东所用,但终究也是会维护宗室,关键是要皇上能够回去……”
余心源心虽冷如炉灰,但脑子还在转,元翰成所言确实是理。
元翰成苦心婆心的说道:“余大人或许不忿太后、鲁王给淮东所用,但这根子从宁鲁之争时就埋下。太后为淮东所用,说到底是争大义名份,争的是帝权,是宗室之间的分裂,不得不给淮东所利用……这一争,朝野就难免分裂成帝党跟后党。沈戎随太后进了江宁,岳督也向万寿宫递请罪折子,南阳的梁成冲、前永昌候元归政、河中府的梁成翼,他们并无向淮东屈从之意,只是心向着太后。倘若皇上在居巢不愿归,南北分裂、各拥一帝,这就迫使维扬府、南阳以及岳督的江州军跟淮东站在一条阵线上,一起对庐州、对淮西下手……但只要皇上去了江宁,虽说会屈了皇上,但宗室的分裂就不再存在,形势也不会叫岳督、沈戎、梁家兄弟与我等淮西诸人在皇上跟太后之间再去做什么艰难的选择。帝党与后党唯有拧成一股绳子,才有可能对抗淮东啊!”
余心源的心思也给元翰成渐渐说活络,眼睛里多些生气,抬头看向元翰成,想看着元翰成的眼睛有几成真、有几成假。
“余大人,你说本王所言在不在理?”元翰成问道。
“那梁家也有人在寿州?”余心源问道。
“董原去涡阳巡营,返回之前巡淮去,在信阳与元侯爷见过面。”元翰成也袒诚告之董原曾与元归政见面之事。
这风光真是轮流转,当初梁成冲率梁家残部去南阳,淮东支持梁成冲在南阳立足,就有牵制淮西的用意在内,这转头来,南阳又跟淮西跑一起去了。
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翻云覆雨,比起这外藩的帅臣还有不如啊!
确实,永兴帝一旦还朝回江宁,必然受制于太后,宗室之间的分裂就不复存在,相比较于淮东,南阳必然会选择跟淮西站在同一条阵线。
原来董原他们早就将算盘打好,眼下要同淮东一起来逼迫皇上还朝!岳冷秋不过是先走出一步。
确实,岳冷秋、梁氏兄弟以及淮西诸人都还有选择,都还有跟淮东讨价还价的本钱,但是他就只有垂死挣扎的余地了。
元翰成窥着余心源的脸色,揣摩其心,说道:“董大人、刘大人都也说了,徽州之败,谢朝忠作为统兵之将,罪责自然难免,不过皇上也要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倒是余大人一心为朝廷,即便言语有失,但非多大的过失,董大人、刘大人都愿替余大人求情,请太后她老人家网开一面……”
余心源眼睛一亮,元翰成这是开出条件给他,但他也明白,淮西保他的前提就是他要听从淮西的安排,在劝帝归都时为淮西谋取最大的利益。
余心源此时也没有太多的奢求,随帝归都,还想保持之前的权位是不可能的,即使官位不同,也会给架空,但在辟僵给奢家俘获之际,他至少还想保存余家不给抄家灭族。
说起来,徽州兵败,他即使要担责,也不是抄家灭族的罪。但跟淮东没有谈妥之前,余心源真不敢回江宁去!
谁知道淮东跟太后要利用徽州兵败跟弃都事清洗多少人?